"4624"产业链与一休二轮三调四补 草原生态恢复利器

发布时间: 2016-08-22 09:07:48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王振红  |  责任编辑: 王振红
关键词: 潘庆民,草原生态,草原,生态,呼伦贝尔草原,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草牧业试验区“天然草地恢复技术示范区” ,无人机测量数据。王振红摄

呼伦贝尔草牧业试验区“天然草地恢复技术示范区” ,无人机测量数据。王振红摄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王振红)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草原曾经带给我们的美好记忆。但是,由于过度放牧和连年刈割,加之干旱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草原已经严重退化。据统计,我国60亿亩草原,90%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之中。由于我国的草原大多处于北方脆弱地区,以沙尘暴为代表的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国家的生态安全格局。

草原环境恶化的警钟

沙尘暴、雾霾、白灾、黑灾

7月底,记者随“走进中国科学院•记者行”活动,考察了素有“北国碧玉”、“绿色净土”之称的呼伦贝尔。呼伦贝尔国土面积25.3万平方公里,占中国版图的1/40,相当于山东、江苏两省面积之和。

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呼伦贝尔草原是典型的草甸草原区,物种丰富,外貌华丽,是我国最美的草地植被类型之一。这里大面积的羊草草原曾经是最优质的天然牧场,是三河马、三河牛和呼伦贝尔羊的发源地。但是由于草场退化,“植被盖度低、生产力水平低、优质牧草比例低,毒草比例增加”是这片草原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们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草原的生态环境治理,但“局部好转,总体恶化”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究其原因,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潘庆民认为,“这是因为草原牧区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掠夺式的草地畜牧业经营模式。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的特点是:放牧场连年超载放牧,打草场连年刈割,片面追求草地的生产功能,忽视其生态功能,不断地从草原上索取而没有回补。这样,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出现了问题,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进而显著地削弱了草原的自我修复的能力。前几年的沙尘暴,包括近几年的雾霾都与草原环境的恶化有很大的关系。在冬春时节,雪大的年份往往就演变成‘白灾’,雪小的年份就会发生‘黑灾’。”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