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民间种业科研创新供给 助力农业供给侧改革

发布时间: 2016-07-28 16:01:39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王东海  |  责任编辑: 王东海
关键词: 种业发展,农业科研单位,混合授粉,生物质能源,薏苡

 

图为中国发展出版社社委、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副社长、国研文化传媒总经理张诗雨发言
 

近年来,衡达远缘杂交玉米、高粱新品种已在新疆、内蒙古、山西、河北、黑龙江、吉林、青海、宁夏等地的沙荒、盐碱、滩涂裸露边际土地上大面积种植成功,在中低产田上表现优质、高产、稳产,具有增加亿亩良田的潜能,可在我国治理沙荒盐碱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实施“全域农业”战略提供重要的品种、技术支撑。“民间研发机构投入相对较少,但由于这些都依托当地民间土专家和当地植物品种资源,结合当地市场需求,对于我国当前转方式调结构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一系列种业创新研发中,“远缘杂交抗旱耐瘠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衡星101的选育及应用”吸引了业内广泛关注。2011年10月,由科技部主管的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组织,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汪燮卿教授为主任,原国家能源局局长、高级工程师徐锭明和原科技部副部长韩德乾教授为副主任,环保部科技司原司长尹改研究员、科技部农村中心副主任陈良玉研究员等为委员,共计13人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衡达农科院“远缘杂交粮饲能兼用型玉米及生物质能源新材料”进行了评审,评审意见认为:衡达1011玉米品种采用属间杂交方法,是玉米育种的重大突破,属国内首创,杂交优势突出,抗逆性强,适应性强,可在贫瘠地、盐碱地、沙荒地等大面积种植;丰产性好,具有营养成分含量高、遗传稳定性好、综合效益高等特性;光合能力强,生物学产量高,籽粒成熟时植株仍保持生长状态,持绿时间长,秸秆富含蛋白质、总糖、脂肪等营养成分,可加工成优质青贮饲料;秸秆产量高,并内含很高的总糖、淀粉等成分,可为发展生物质能源提供大量的优质原料;在粮食生产、饲料生产、新能源开发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对能源危机、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南阳市衡达农业科学院院长苏子磻发言

在苏子磻几十年的研究生涯中,一些关乎行业未来发展的困难和疑惑不时闪现。苏子磻说,中国现有的常规品种国审制度,很难适用于许多新品种。例如衡远系列玉米和高野糖高粱新品种,性能优越,已具备送达国审的条件。但是上述品种评判审定的唯一标准是:必须针对作物整体的碳水化合物、粗蛋白与粗脂肪等含量、质量与产量。而现有品种审定却均未涵盖诸多新品种的新收获物,例如根茎叶等。再比如,行业内诸多新品种抗逆性内涵与标准大为丰富与改变,如显著的高光效、抗干旱、抗病虫、耐贫瘠、耐盐碱、耐寒、耐涝等,但现有品种审定制度并没有上述几方面的综合标准或单方面标准,没有评判审定的客观依据与基础。

苏子磻还认为,相关部门对于民办农业科研单位进行种业创新工作的政策及经费扶持不足。他说,在“863计划”、“火炬计划”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申报、获得国家科技经费和“三农经费”扶持、育种中心及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国家重视程度不够,扶持政策尚不完善。在种质资源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也存在差距。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