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样本九间棚如何开出金银花致富路

发布时间: 2016-03-05 09:56:53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刘会  |  责任编辑: 王振红
关键词: 刘嘉坤,九间棚村,精准扶贫,脱贫攻坚,金银花

记者:作为“领头人”,“明白人”,您是如何实施“脱贫攻坚一把手责任制”的?又是从什么方面带领当地村民实干,做到精准脱贫的呢?

刘嘉坤:做为村书记,我从最基本的做起:没路下山,我们修路;没水栽树,我们挖水。当时我带领村里几十个能人壮汉开山、劈路、挑水、建池。从198412月到19854月,历时5个月,我们就修了一条宽6米、长3500米、大小24道弯的盘山公路。1986年,我们又用一个月的时间建了一座扬程102米的扬水站,然后隔空悬崖修建连池,这样就保证家家户户都能浇果园,灌果园,洗衣做饭。

有了这些基础设施后,我们就开始干农活了。那些年,和村民治理山滩2100亩,整治耕地450亩,栽植水土保持林8万亩,人均果树120余棵,农民人均增收近千元。就这样和村民同甘共苦了近数年,村里的贫困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村民的收入与全国农村平均生活水平相比还是相差甚远,毕竟农业、种植业的发展因我们知识水平有限而迟迟得不到很大的提高。

80年代末,我实地考察了当时全国著名的新老典型村莒南的厉家寨村、龙口的下丁家村、河北的沙石峪村等,深刻认识到:我们九间棚村,靠山山不多,靠地地瘠薄,要想让九间棚人真正富裕起来,只靠艰苦奋斗和“挖山不止”的劲头是不够的,要借鉴外地农业与工业相结合的经验。

1990年,我就带领村民们来到下山来到县城,先后开创“花岗石厂”、“工程机械配件厂”、“塑料厂”等企业,但效益均不佳。我很是自责:我这个村支部书记是怎么当的呢!怕“边脱贫,边返贫。”经过摸索,我明白要结合当地实情,不能盲目,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推行精准脱贫,因地制宜地发展九间棚。当时全国有很多地方种植金银花,但是种植都供把玩欣赏的。我却看准了 “中国金银花之乡”的平邑县,搞起金银花的科技改造。因为我自小不喜欢高投入,低收入传统种地模式,一旦遭遇自然灾害,一年都劳而无获。相较之下,果树、植物等农业科技技术研究更对我的胃口。

2003年,我们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徐常青博士合作,开发研究新型金银花,取名“九丰一号”,它的亩产量是普通品种的1.5-2倍,采摘工效提高1-2倍。去年年底,我们研制的新一代金银花品种“北花一号”问世,延缓了花蕾期,能持续10-15天不开花(传统的2-3天),丰产期亩产可达100-120公斤以上,人均每天多可采摘40斤(传统品种10-15斤)。现在,整个村的村民几乎都从事金银花种植,农活换了新貌,人们有了干劲,收入自然提高不少。

当然,研究出新品种后,就得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教他们种”,研究出好几种增产增收且有别于传统金银花的种植模式:立杆辅助式、立架吊蔓型、主干树型。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帮他们销”,让金银花走出九间棚村,走向市场。2015年,我们和哈尔滨制药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初步形成了金银花“良种选育——推广种植——干花购销——药品食品研发生产”的金银花全产业链,目的也是为了‘兜’住农户们的经营风险,防止因自然等不可抗力返贫。

为彻底“脱贫衣,摘穷帽,”我深入农户,做思想工作,用近些年的金银花效益说话,支持引导当地人种植金银花,扩大种植规模,占领市场。目前,当地有90%的人都从事金银花的种植工作。2016年,我们在县城开办了金银花加工厂房,预计年中的时候投产,响应中央“精准扶贫”号召,带动当地人口就业,再次走上致富路。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