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金融运行基本特征

发布时间: 2016-01-11 09:07:27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李若愚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金融 货币 调息 银行 利率 市场化

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近日国家信息中心专家李若愚针对2015年金融运行与2016年趋势作出了评价和预估。他认为2015年金融运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稳增长”政策效果在社会流动性层面得以体现

2015年“稳增长”政策不断加码。央行年内5次降息,4次普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5次对支持“三农”和“小微”达标的银行定向降准。财政部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和降税清费力度,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下达了6000亿元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和3.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额度。发改委则推出降低企业债发行门槛、发行专项建设债券来成立专项建设基金助力项目建设等一系列促投资政策措施。

受“稳增长”政策影响,货币信贷保持较快增长,社会流动性趋于宽松,企业债券净融资猛增。11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13.7%,比去年同期高1.4个百分点,比全年12%的预期增长目标值高1.7个百分点;M1余额同比增长15.7%,比去年同期高12.5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9%,比去年同期高1.5个百分点。前11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3.42万亿元,同比少1.25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0.44万亿元,同比多增1.35万亿元。

结构变化来看,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企业中长期贷款和房地产贷款增长加快。2015年9 月末,本外币企业及其他部门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8%,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9%,分别比去年同期加快1.6和2.7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结构中,贷款占比明显提高。前11个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77.8%,同比提高15.8个百分点。企业债券净融资下半年快速增长,7-11月份企业债券净融资累计1.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4914亿元。存款结构中,财政存款少增较多,前11个月累计增加1.37万亿元,同比少增4598亿元。

股市剧烈波动及政府“救市”对金融运行形成短期扰动

我国股市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经历了近一年的暴涨(最高涨幅达152.8%),2015年6月15日至7月8日出现一轮暴跌。按收盘价计算,上证综指在短短17个交易日内跌去32.1%。在政府积极“救市”的干预下,股市运行随后趋于平稳。股市剧烈波动及政府的救市行为对金融运行产生较强的扰动。一是存款进出股市放大了货币供应量增速的波动。在股市暴涨阶段,企业存款大举向股市分流,造成M1增速低增长。6月末,住户存款和非金融企业存款同比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低5.8和5.9个百分点,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主要是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同比增长64.2%,M1增速跌至4.3%。股市暴跌后,居民和企业退场观望,相应减少保证金存款,增加银行存款,从而推高货币供应量增速。8-11月,住户存款和非金融企业存款累计新增4475亿元和1.9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159亿元和2.02万亿元,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累计减少1.32万亿元,M1增速11月末反弹至15.7%。

二是政府“救市”造成人民币贷款虚增。如果剔除股市波动对人民币贷款的影响,新增贷款规模并不显著。今年多数月份当月新增贷款仅比与去年同期多增1000-2000亿元,只有7月份当月新增贷款同比多增高达1.09万亿元。仅7月份一个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部分就占了前11个月同比多增的53.5%。7月份贷款出现猛增原因在于政府对股市的救助。在6月下旬至7月初的政府“救市”中,证金公司通过从央行申请再贷款、发行金融债券、抵押融资、向银行同业借款、拆借等多种渠道进行融资,造成7月份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8864亿元,占当月全部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的60%。

利率调控引导社会资金成本下行

自2014年11月以来,央行已连续6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1.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1.65个百分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下调对引导社会资金价格走低起到积极作用。就借贷成本看,2015年9月份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去年同期下降1.27个百分点,11月底温州民间融资综合利率较去年同期下降1.56个百分点。就发债成本看,11月份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0.97、0.90、0.66和0.97个百分点。就影子银行利率看,11月底一年期人民币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比去年同期下降0.72个百分点;以余额宝为首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也纷纷跌破3%;11月份P2P网贷行业综合收益率比去年同期下降4.05个百分点;非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一年期预期收益率同比下降0.95个百分点。

“8.11”汇改加剧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幅度

2015年前7个月,人民币对美元小幅贬值后回升并企稳。8月11日央行宣布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以增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作为基准汇率,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与市场交易价之间存在很大偏离,2015年3月中旬两者最大差价曾高达2%。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持续偏离市场汇率影响了中间价的市场基准地位和权威性。“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与即期汇价走势趋同,中间价市场化程度及其基准性明显提高,但也导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在8月10-13日累计跌幅达到4.45%。人民币中间价的意外急贬引发市场担心,在岸即期汇价和离岸汇价均随之走贬。随后央行加大了对在岸市场和即期汇价的干预,还通过干预离岸市场和远期汇价来稳定预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所回升,走势总体保持平稳。按中间价和即期汇价计算,2015年人民比对美元分别较“8.11”汇改前贬值5.81%和4.37%,较年初贬值5.77%和4.46%。

跨境资金流出压力加大

受美国经济持续复苏和美联储加息预期影响,美元走强、国际资本回流美国,新兴市场国家普遍面临资本外逃和本币贬值压力,我国跨境资金也持续由流入转流出。从外汇收支数据看,银行结售汇和代客涉外收付款总体均呈现逆差。2015年前11个月,按美元计价(下同),银行结售汇逆差3764亿美元;涉外收付款逆差1172亿美元。涉外收付款逆差明显低于结售汇逆差,体现出境内居民和企业存在人民币贬值预期,因而在对本外币资产负债结构调整时,增持外汇资产,减少人民币资产和外汇负债。市场主体结汇意愿减弱,购汇意愿增强。衡量企业和个人结汇意愿的结汇率由二季度的74%回落到三季度的67%。衡量购汇动机的售汇率则由二季度的75%升至三季度的91%。

相关链接:

2016年金融趋势:货币政策保持"微刺激"

结构性矛盾已成宏观经济运行最突出问题

2016年金融调控需择机适度降准降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