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人口疏解大幕已开启 三所高校外迁郊区

发布时间: 2015-11-25 16:47:09  |  来源: 京华时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王振红
关键词: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高校 北京工商大学 应用型本科 三所 北京工业大学 本科新生 学校发展

三所高校外迁学生6600人

按照深化教育改革、满足市民需求、促进均衡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北京市正在以实际努力推动首都教育功能疏解和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市教委委员李奕介绍,为了解决学校困难,北京城市学院通过市、区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和学校自筹,共计投入近1.5亿元对顺义校区基础设施、教学设施、生活设施进行了初步改造;市财政追加北京工商大学636万元,用于新校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批复专项经费10291万元支持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4万平米的学生宿舍和新食堂已竣工,体育馆等设施正加快建设,行管楼正在发改委办理核准。

按照北京市的疏解目标,今年6600名学生入驻新校区。2015年9月,北京城市学院在完成学校划转后,2015级新生和2014级部分老生共计5000余名入驻顺义校区;北京工商大学向良乡校区疏解530名本科生,实现本科新生全部疏解到新校区;9月新学期开学,北京建筑大学实现1003名本科生疏解至大兴校区,计划2015年底前,再将西城校区部分学生(不少于100名)疏解至大兴校区,完成2015年疏解目标。

随着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三所高校疏解工作加快,新旧校区的功能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在北京城市学院的顺义校区内,校区有足够的空间开展教育教学。一栋4层高的实训楼成为空乘专业的实训基地。在基地里,还有一架模拟飞机。飞机前舱为波音737-800型结构,后舱为空客A320结构,长为17米,宽5.64米,高2.77米,舱内共设44个座椅。而空乘专业的学生经过大一一年的理论学习,今年正好可以进入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对于城区的老校区,中关村校区将按照市政府要求改建为“聚人少、效益高”的研发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即不再承担任何教学功能,改建为公共服务性质园区,3D打印研究院、国家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亚洲文化设计中心等项目将陆续入驻,而且上述园区的孵化成果和研发成果将最终落户顺义,使位于中关村核心区这个研发园区与顺义杨镇区域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即“中关村孵化+顺义落地”,从而在直接疏解2.5万师生的基础上,间接带动现有市区产业人口3万-5万人至顺义杨镇,从而打造一个首都主城区城市新兴服务业转移、人口疏解的示范工程。

背景

教育功能外迁缓解首都压力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北京市的教育系统承担起了有序疏解部分教育功能、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推动教育事业合作发展的功能。

北京市要求,严格控制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大幅压缩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规模,推动部分教育功能有序迁出,加强教育人口调控。同时,统筹配置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推进教育资源空间布局调整,推动中心城区教育布局优化提升,提升市行政副中心教育配套保障水平。此外,发挥首都教育资源优势,推动建立健全区域教育合作机制,引导教育资源优化布局,加强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的合作。

为此,一系列合作项目正在启动。北京市近期与河北省教育厅签订《京冀教育协同发展对话与协作机制框架协议》,与石家庄市签署《教育合作框架协议》,启动北京B唐山优质教育资源合作项目。2015年6月,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三校联合正式成立“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通过师资共享、联合培养、智库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开展深度合作。同时,将成立“京津冀交通协同创新中心”、“京津冀环境污染控制协同创新中心”、“京津冀智能装备技术与系统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打造“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协同创新体系。2015年7月,北京建筑大学、天津城建大学、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合作成立京津冀建筑类高校协同创新联盟,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学科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智库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未来,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北京高校将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缓解首都压力,承担起高校的责任。

(京华时报)

   上一页   1   2   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