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家搬迁做“顺义人”
提到疏解,多数人想到的是简单的搬迁,认为一搬一迁即是疏解。对于高校来说,疏解涉及上千学生与教职工,还牵扯衣食住行、水电使用等一系列保障体系。如同巨大的齿轮,起承转合间环环相扣,也推动着高校疏解向前推进。
刘煦是城市学院顺义校区学生处处长,也是3岁孩子的妈妈。她家住西三环六里桥,从六里桥到顺义校区,80公里的路途,贯穿了北京。面对学校的功能疏解、新校区的搬迁使用,很多教师都面临着远距离教学的困难。学生入驻新校区,老师要如何做?做学生工作的老师往往没有正常的下班时间,于是刘煦做了个勇敢的决定:今年8月,她带着丈夫和3岁的孩子撤离市区,举家搬往顺义租房住,做起了“顺义人”。
在新校区竣工之前,刘煦就对新校区充满了期待,她甚至花了两个多小时自己悄悄从家跑到工地来看看。今年8月,学校组织老师到新校区参观,动员教师来新校区工作。刘煦毫不犹豫报了名。刘煦说,新校区特别有大学的氛围,自己又是做学生工作的,特别理解学生对大学的渴望。所以,她毫不犹豫地来了,同时,还把老公、孩子、妈妈一起带到了顺义。刘煦搬家的决定几乎没有受到家里任何阻力,获得了一致的支持。她在杨镇租了套每月2000多元的房子,每天上班只要十几分钟。
跟刘煦一样选择的,还有另外4名老师,除了一人是单身外,其余都是拖家带口地在学校附近租房子。连校长刘林都忍不住说:“你们真是家中的女汉子,让老公跟着走。”
对于老师克服的困难,学校帮助老师们解决了孩子的入园问题,同时,每个月给老师补助1000元的租房补贴。
除了搬家,每天还有200到300名老师依靠班车通勤。学校一共有8趟班车连接起市区和校区。班车每天6:15发车,老师们需要5点多起床出门,出门时天还没亮,回来时已经7点多,天早已黑透。老师们为疏解做着实际贡献。
创新疏解优质教育辐射郊区
北京城市学院目前有在校生23000名,涉及硕士、本科、专科、中职专业120余个。此次前往顺义校区的主要是来自中关村校区的大一新生。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用四个“新”来评价北京城市学院疏解的特点,即:新模式,新机制,新体制,建立了搬迁与办学协同推进的高校疏解新方式。
此次的疏解,体现着功能疏解与资源整合相结合的特点。从2015年1月起,在中央关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战略的指导下,北京城市学院制定了疏解目标与阶段任务。在市、区两级政府的支持下,采用新机制、新模式,将位于顺义区杨镇职教园区的原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顺义一职、汽车职高共三所学校合并入北京城市学院,使本市高校疏解得以成功“破题”,创出一条高校疏解的新路子。
同时,疏解是为了更好的发展。顺义区原有两所中职校成为北京城市学院中专部,北京城市学院率先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包括中职、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一体化贯通式教育模式。学校发展品质和对首都发展的贡献力在疏解中得到提升。北京城市学院入驻顺义还结束了北京市潮白河以东地区(288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六分之一)没有高校的历史,不仅使全市高校布局趋向均衡,而且将把杨镇建成北京东北部地区的教育中心。
据了解,市教委已决定将北京城市学院建设成本市东北部地区中小学师资培养基地,并支持学校建设30个左右科技实验室,面向顺义、平谷、密云三个郊区中小学开放,改变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状况。同时,北京城市学院已在与周边乡镇筹划,共建中小学生“学农”基地,便利本市城区中小学校。
张栋是物流管理专业大三的学生,他此前是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说起学校合并后的变化,最让他感慨的是,以前学校很大,但晚上在校园中几乎看不到同学。如今,校园里每晚都是路灯明亮,同学们在操场上打球锻炼,平时学习的氛围也很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