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新兴经济体智库年会在海口召开,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齐晔发表演讲。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 魏博)10月31日-11月1日,2015新兴经济体智库年会在海口召开。年会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改院”)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和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联合主办,主题为“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中的新兴经济体”。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齐晔从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视角,阐述了他对“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齐晔表示,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这个视角的重要性包括两方面:一是国内的视角。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到“创新、协调、绿色、包容、共享”。“绿色发展”,应包含低碳发展、包容性的发展。两年前,李克强总理谈到新型城镇化的时候,也谈到了集约绿色、低碳和智慧。二是国际的视角。在九月份习近平主席刚结束的对美国国事访问中,中美两国元首共同声明,是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早在2009年,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碳强度减少40%-45%,目前已经完成了33.8%,还有五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个目标。中国正在经历着快速的低碳转型过程,2000年——2014年,平均每年约3.7%的速度降低碳强度。
齐晔认为中国在低碳转型中呈现三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碳强度下降的同时,碳排放总量在上升,而且上升得非常快。1990年,中国的碳排放大约占全球的10%,目前约占全球30%,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
第二个特征,低碳转型过程是一个更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中国的节能政策始于1970年代末期,通过分析从1980年到现在的数据,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降低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所以,应该把低碳转型这个过程放到更加广阔的时间尺度上来看。
第三个特征,低碳化的转型过程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节点。这个节点意义就在于,从强度或者是相对量的下降正在逐步走向绝对量的顶峰。中美两国就气候变化议题达成的协议中,中国承诺到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峰值。从煤炭消费数据看,煤炭的生产、煤炭的进口及煤炭的消费量在下降,今年的煤炭消费量有可能出现负增长,此外,用电量增速也在大幅度下滑,也就是说,我们所承诺的峰值有可能会提前到来。这既是周期性现象,又是长期趋势。
“今年七国集团峰会在德国共同声明,支持在本世纪实现全球经济“去碳化”,即完成世界经济的低碳化。也就是说,在未来85年时间里,化石能源时代有可能会结束。我们有一个不成熟的判断,原来我们所谈的有可能会提前结束。新的一个战略机遇期表现在三重的周期重叠,包括经济周期、技术革命带来的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周期,以及包括文明的进程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折时期。三个周期相互重叠形成了中国长期的发展,也形成了战略机遇期,我们要重新认识新的机遇期。”齐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