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专家康艳兵:中国低碳城市试点与城市低碳转型

发布时间: 2015-10-09 09:47:30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方青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低碳 城市 绿色 节能减排 能源 生态文明

记者:您刚才提到低碳试点中还有像四川广元等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像这样的地区如何协调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呢?

康艳兵:从经济发展指标来看,像广元这类地区在全国排名可能并不靠前。但是这不代表他们的思想意识不靠前。我刚才说了,广元对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是非常早的,也非常到位。广元的行动也很快,他们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低碳发展局,设立了第一个低碳日,成立了低碳发展专项资金,此外还对县(区)、市级部门的年度控制碳排放目标进行考核。广元市认识到,绿色低碳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协调统一的,他们在发展中注重避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避免了由低端产业、高碳能源向高端产业、清洁能源转型的过程,从开始就要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例如,广元推进低碳农业园区、循环工业园区、生态旅游园区和城乡低碳社区“四区”建设,实施低碳园区建设、新能源示范市创建、人居生态环境改善、试点示范引领和基础能力提升“五大工程”,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实践证明,后发地区走低碳发展之路,是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更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对发展质量的更高追求。因此,实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目标,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大有可为的。

记者:目前许多城市正围绕城市新区开发建设打造低碳生态城,例如深圳国际低碳城、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等,并且大部分都与欧盟、美国、德国、丹麦、加拿大等国家的围绕低碳发展开展了大量国际合作。您认为,这种低碳化潮流是否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新方向?这些低碳城的目标定位和路径有什么特点?

康艳兵:低碳发展原本是一个国际语言,是当今时代的全球发展潮流。发达国家已经经过了重工业化的进程,正在探索发展的新模式,并且已经取得了许多经验教训。由于我们更注重区域环境污染问题,中国谈低碳发展比较晚,但是经过我们这些年在低碳发展方面的探索和努力,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已经从前几年的谈“碳”色变转变到了现在的日渐深入人心,这是短短几年产生的效果。中国在推进低碳试点和低碳工作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了国内实践和国际合作相结合,把国际合作作为城市低碳发展的亮点,由此也产生了深圳国际低碳城、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等等低碳城区。可以说,国内城市与国外城市开展合作,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这是城市低碳发展的新方向。

我想说一下,这里的低碳城和大家平常理解的低碳城市是不同的概念。其背景是当前许多地方为了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结合新城开发、城乡结合部改造,拓展设立了许多具有产城融合功能的城市新区,从而培育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推动城乡一体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低碳城的主要目标是这些具有产城融合功能的城市新区如何探索低碳发展新模式。

这些低碳城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大部分是新区;二是兼具产城融合的功能。当前背景下,在这些类似“白纸”的城市新区探索低碳发展道路,我个人认为其核心思想是要“高端化”,要从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实现产业低碳发展与城市低碳建设相融合,成为未来城市新城低碳发展的“样板”和“标杆”。

目前,许多地方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同时也遇到了概念目标模糊不清、规划建设水平不一、产业发展支撑不足等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强规范和引导。为此,国家发改委2015年8月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低碳城(镇)试点的通知,选择了深圳国际低碳城、青岛中德生态城、镇江官塘低碳新城等8个国家低碳城试点。其主要路径和任务是:探索低碳城区规划建设新模式;打造低碳生产生活综合体;创建低碳发展政策创新试验田;形成低碳技术研发应用的新高地;探索低碳运营管理新机制;建设低碳发展国际合作新平台。

目前,我们正在帮助国家研究推动国家低碳城试点的工作。通过这项工作,希望能够积极推动探索各具特色的“产城融合”低碳发展模式,并为全国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实践经验。

记者:今年既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又是“十三五”谋划之年。“十三五”期间在政策层面对低碳城市会有倾斜吗?

康艳兵:近些年以来,国家在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发展、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领域投入了大量项目资金,对低碳城市试点也从政策研究、能力建设等方面给予了相关支持。目前,我们正在对国家“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涉及的包括低碳发展目标、产业结构调整、节能降耗、能源结构调整、碳汇建设、低碳试点、碳交易、能力建设、政策法规以及体制机制等低碳发展的相关工作任务进展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同时也已经启动了“十三五”低碳发展的重大问题与实施方案研究工作。

我认为,“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都进入新的阶段,要确保实现202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国际承诺低碳目标,并且要为实现2030年碳排放峰值目标奠定扎实的基础。此外,要根据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提出的新精神和新要求,深化改革、依法治国、推动能源革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为了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需要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思路方面进行调整和创新。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着很大的发展压力,在经济转型、能源转型、技术进步、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要妥善处理好资源环境和碳排放约束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关于“十三五”时期的政策,我们还在研究过程中。因为中国当前正在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届时具体能从多大程度上支持低碳城市发展还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国家政策导向一定是朝着更绿色、更环保、更低碳的方向倾斜。

抛开国家的扶持政策,如果一个城市、乃至一个省区或者一个企业自身注重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并及早付诸行动,对提升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有重大意义的。因为在资源环境碳排放约束的大背景下,能耗、碳排放、污染物的代价会越来越大,提早转型,赶上甚至引领当今时代的绿色低碳潮流,抢占时代的制高点,就可以避免吃亏,甚至成为新常态的“新宠儿”。例如,在经济波动时,受影响最大的是哪里?是那些未提早转型的传统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地区!受影响最大的是哪些行业?是那些未提早转型的高耗能、高排放、高碳行业!再看那些提早转型的地区,青岛、深圳、重庆等地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出,如果一个地区的发展理念不变,仍走原来的路子,就算有国家的资金支持,也难以实现跨越发展;而如果一个地区对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到位,能够先行先动,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中就能抢占先机。

所以,无论一个国家、一个省区、一个城市、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家庭,都要切实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更少的资源环境碳排放代价积极探索寻求更大的发展效益,从而推动实现我们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页   1   2   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