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与挑战

发布时间: 2015-08-28 14:37:25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迟福林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十三五 经济 转型升级

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8月28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亚洲竞争力研究所主办“大中华经济圈省域与区域竞争力研究、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既大中华地区收入增长分析研讨会”上,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发表演讲,题为《“十三五”: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与挑战》。以下为演讲全文:

“十三五”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关节点:化解短期增长压力的希望在2020;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2020;实现全面小康、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关节点在2020。在这个特定背景下,“十三五”规划需要从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趋势出发,谋划好、把握好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有效应对经济转型的挑战,以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质性破题。

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三大趋势

1.工业转型升级大趋势——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1)转方式、调结构和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形成历史交汇点。“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的特征是与全球“工业革命3.0”同步推进。把握好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的重要机遇,主动进行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中长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工业信息化、服务化特点突出。工业与信息化高度融合,工业的个性化、服务化特点逐步凸显。最近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反映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变的大趋势,即有望到2020年初步完成从工业2.0向3.0的升级,并奠定走向工业4.0的重要基础。

(3)“互联网+”制造业升级的突出优势。能否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新机遇,充分利用初步形成的“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变革,对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有重大影响。

2.城镇化转型升级大趋势——从规模城镇化走向人口城镇化

(1)2020年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50%左右。2014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4.77%,估计到2020年将达到60%。问题在于,人口城镇化率太低,2013年仅为36%。缩小人口城镇化率与规模城镇化率的缺口,需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等制度创新,努力争取到“十三五”末期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并把它作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约束性目标,由此通过人口城镇化释放出蕴藏的巨大发展红利。

(2)到2020年“让农民工成为历史”。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个重大的社会问题。2014年,中国农民工人数接近2.7亿。同时,绝大多数农民工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这些农民工绝大多数的意愿是落户城镇,但在现行体制下又难以融入城镇。总的看,2020是“农民工”退出历史舞台的节点。

(3)“十三五”期间人口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是有条件的。一是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提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将明显加快;二是国家不断加大对中小城镇的公共资源配置,中小城镇开始成为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重要载体;三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正处于加快推进中。

3.消费结构升级大趋势——从物质型消费走向服务型消费

(1)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10年前,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生存型消费支出 占相当大的比重。这10年,发展型消费 比重明显提升,如教育、医疗、健康、旅游等。据统计,1990~2013年,城镇居民发展型消费支出比重从32.39%提高到54.42%;农村居民发展型消费支出比重从33.43%提高到55.72%。以旅游为例,过去是“高大上”,现在则是“飞入寻常百姓家”。

(2)从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的升级。这几年,人们对绿色消费、信息消费、便捷消费等新型消费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2015年上半年通讯器材消费同比增速仍然保持30%以上。这10年,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

(3)从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的升级。目前,城镇居民服务型消费比重已接近40%,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45%以上,一些发达地区有可能超过50%左右。消费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消费总规模到2020年有可能达到45万—50万亿元左右,13亿人消费结构升级与消费潜力的释放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经济结构调整的最大空间。

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表明,未来5-10年中国经济增长蕴藏着巨大潜力,经济向好的格局没有改变,“中国故事”没有讲完,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