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美国为何制造英镑危机

发布时间: 2015-07-28 09:13:24  |  来源: 国际金融报  |  作者: 唐逸如  |  责任编辑: 王振红
关键词: 美国国务院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 英镑可能 美国石油 英镑汇率 英镑兑美元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 美国政府

在苏伊士运河行动之前,英国政府就已经知道,要想维持1英镑兑2.80美元的英镑兑美元汇率,它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这正是英国认为自己会获得美国无条件支持,并对此充满信心的原因。但美国国务院却警告说,美国可以提供支持,但前提是英国政府必须承诺撤离其在埃及的军队。

11月2日,美国在联合国大会提出了一项停火决议。美英矛盾的公开化导致了英镑挤兑事件。之后,美国明确表示,它不仅要求停火,而且还要求实际撤军。这一声明使得英镑面临的局势进一步恶化。

1956年秋天,刚刚平静下来的世界局势再生波澜。这一次冲突发生的地点是中东地区。因为埃及纳赛尔政府强硬收回了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英法联军于1956年10月31日发动了对埃及的战争。

由于双方实力悬殊,胜败本不难预测。但是战争的结果却令人出乎意料。出兵仅一个星期后,英国被迫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协议,并最终在12月2日作出了撤军的承诺。

英国的失败不在于其“坚船利炮”的威力不够大,也不在于埃及因“反对殖民主义”变成了战争中的“正义”一方而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而是因为美国“静悄悄”地发动了一场针对英国的“货币战争”,最终成功地将英国的势力挤出了苏伊士运河。

尽管从1947年开始到1972年为止,英国前后共发生了14次英镑危机。但1956年的英镑危机尤为特殊,英国第一次尝到了货币战争的反噬作用,从做了数世纪之久的大国梦中清醒过来,看清了自己所处的国际地位。

脆弱的英镑

事件的导火索还要追溯到1952年。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一样,当时的埃及正经历着民族主义浪潮,并寻求从英法联营公司手中收回苏伊士运河的租界权。两年之后,英国与纳赛尔政府达成一项协议,同意撤出驻守在苏伊士运河沿岸的“保卫”部队。

1956年6月,英军全部撤离埃及,但苏伊士运河仍为英、法两国控制。一个月之后,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全部财产移交埃及。这令英法两国勃然大怒。

苏伊士运河对英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时任英国财政大臣麦克米伦在回忆录中讲述了这段往事。他表示自己的同事们一致主张采取“强烈而坚决的行动”。

“我们的理由很简单,但是很有说服力。……我们必须考虑我们自己和西方世界的物质利益。当时,大型油轮还没有问世,运河是西欧取得供应的最重要的、而且实际上是惟一的通道。每年有7000万吨石油通过运河,至少占西欧石油供应的一半。”

除了重要的战略意义之外,就算从经济角度进行计算,英国也不会放过苏伊士运河这块”肥肉“。

当时,英国政府是苏伊士运河公司最大的股东,占有44%的股份,而法国私人共占有公司50%的股份。运河每年要通过1亿吨的货物,其中3/5是运往西欧的中东石油。40多个国家使用这条运河。运河每年收入1亿美元左右,每年纯利润约3000万美元。

不过,对英国来说,贸然地参加一场昂贵的、不确定的军事行动是危险的。当时,受二战时期欠下的巨额英镑外债影响,英国国内经济缓慢复苏,经济发展始终落后于主要欧洲国家。

二战中,英国的殖民地向英国提供大量出口,形成了巨大的英镑储备。1947年7月15日,英国宣布英镑实行自由兑换,结果触发了严重的英镑危机,使得英镑信用扫地,前殖民地国家纷纷投靠美元。

由于外汇储备迅速流失,仅一个月后英国被迫再次冻结英镑储备。这笔巨大的英镑外债负担一直压得英国财政喘不过气来,只要世界经济稍有波动,英镑就会产生信心危机。

1949年爆发的英镑危机尤为严重。为了缓解资金困难,英国政府被迫宣布英镑贬值30.5%,即每英镑对美元比价由4.03美元降至为2.80美元。英镑地位一落千丈,完全沦为美元的附庸。

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之前,英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快降到了被视为最低安全水平的20亿美元。而苏伊士运河的关闭将会增加航运成本,并会提高进口石油的价格。市场加深了对英国能否维持住1英镑兑2.8美元的汇率的怀疑。

若英镑汇率再次下降,将会产生深远影响。那些习惯将其货币与英镑挂钩的英联邦国家和北欧国家将不得不决定是否延续这一习惯。它们或许会选择与美元挂钩,因为美国是一个更强大的经济体。若是如此,无论对英镑区的凝聚力还是英镑区成员国在伦敦的银行业务来讲,都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尽管对埃及的行为非常气愤,但英国最初还是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经过近3个月的协商与斡旋之后,当年9月30日,英法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10月13日,安理会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提案。

这意味着,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大门被关上了。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