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保兴:破解内涝、减少水面源污染 海绵城市是出路

发布时间: 2015-06-18 11:04:49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王振红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仇保兴 内涝 水面源污染 海绵城市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王振红) 水资源必不可少,未来发展的一个挑战就是城市的水短缺、水生态的破坏,以及城市的内涝越来越严重。那么,城市是造成水危机的源头吗?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在第三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上给与了否定,“城市本身是应对水危机的解决之道,水的问题可以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来应对和解决。”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接受记者采访 中国报道王芳/摄

破解内涝 海绵城市是出路

什么是“海绵城市”?仇保兴解释说,海绵城市就是国际上经常说的低冲击开发或者低冲击实践。这一项研究在中国已经超过了10年,实现低碳城市要求建筑低碳、人的行为低碳、基础设施包括交通低碳、城市结构低碳。“在这么多层次的低碳中间,有一项经常被人忽视,这就是城市对水资源的利用模式是不是低碳。”仇保兴说,“要通过低冲击开发的模式去解决水短缺、内涝等问题。而海绵城市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所提出来的。城市的水问题,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靠城市自身去解决。”

海绵建筑 像海绵一样储水

我们的水能否像海绵一样在城市各个环节中储存起来,能否弹性地来应对降雨,弹性地应对水的短缺?仇保兴的回答是肯定的,“要低碳地解决城市水问题,这种弹性的应对从哪里来呢?就是来自海绵城市,分布式的水资源利用。”城市是由建筑构成的,如果建筑是低碳的,是绿色的,如果建筑是像海绵那样吸收水的,能够把大部分降雨在建筑内部吸收、利用、循环,那么城市地表的净流量就会减少80%。“把现代的技术、紧凑型的城市、绿色的建筑三者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我们的建筑就成为一种海绵建筑。”

海绵社区、海绵广场 弹性应对降雨

仇保兴提出要建海绵社区。海绵社区可以跟水景观、人居关系的改造结合在一起。“中国的园林五千年来是跟建筑融合在一起,这种相互融合的模式造就了中国的园林是尊重自然的,是模仿自然而且宛如天成的模式,这种模式展现的是人居环境的改善,而且是一种低碳的,绿色的,充满着美感的模式。”仇保兴说,完全可以从古代智慧中找到既像海绵那样容纳雨水,又展现出非常好的一种生活的环境。能否建海绵广场?仇保兴说,“把广场作为雨水广场,这些雨水广场是大的水面、中的水面和小的水面都能相互地结合,一反我们过去广场的光秃秃,对雨水是排斥的模式。”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接受记者采访 中国报道王芳/摄

海绵城市助力大面积减少水面源污染

仇保兴指出,可以通过海绵城市来大面积地减少水的面源污染,因为水像海绵那样,在道路、建筑,社区等等场合被过滤、被吸收,把脏的物质就地利用,这样面源污染就减少了,尤其是大暴雨来的时候,初期的30分钟产生的水流量中间的COD高于通常的污水,如果把这些污染物能够沉淀下来,变成植物的营养,对周边水环境的冲击能够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就是海绵城市的另一个巨大的功能,这个功能通过公园结构、建筑结构、道路结构,在特殊的地方加上特别的沉淀器来顺利地解决,这些都是非常低成本的,而且是低碳的。

仇保兴举例说,比如通过公园的结构,把它做成叠水式,一级一级进行吸收,一级一级把脏东西留下来。再有就是在城市的道路边上做小的人工湿地,地表水进入自然水体之前,先要在这些小的湿地里边循环9次以上,然后才把清水排入到自然水体,这些水体有了小湿地的保障,就会表现出非常好的生态特征,而且是一种分布式的海绵组成。

海绵+智慧 所有城市都有自己的三明治

“要把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结合起来,应用在城市的公益性、生态低碳和灾害的应对上。”仇保兴指出,要通过智慧城市,把各种各样的分布式的能源、分布式的绿色设施和分布式的海绵设施协同起来,让城市拥有智慧的排水、智慧的雨水收集、智慧的管道检测、智慧的水循环利用。

“海绵城市的规划和智慧的水务,它是前推后拉的两个最有效的单元,这两个单元把它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三明治的系统,使整个城市的系统发挥最佳的效果。”从区域到城市,从城市到社区,从社区到建筑,这些海绵的性质是不同的,各有特色的,解决的问题不一样,但是通过系统的设计、系统的协助,就会使得海绵的特征达到最佳。在全国根据不同的降雨量,不同的气候特征来分区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海绵度的检测、奖励和引导的体系,引导所有的城市都走向海绵城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