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污染防治根本之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发布时间: 2015-04-20 13:57:08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魏博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农村水污染 农业发展方式 农业现代化

[“水十条”出台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须破题][农村水污染源头呈现出多样化态势][防治农村水污染须完善支农方式]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4月16日国务院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农村水污染防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农村水污染不仅直接危害农民生产生活,而且还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加剧国家粮食安全风险隐患和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关系到我们每个人。防治农村水污染,既是建设美丽乡村的迫切需要,更是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农业面源污染是农村水污染的“罪魁祸首”。所谓农业面源污染,就是滥用农业化学投入物和不当处置农业副产品等所造成的对农村资源和环境污染,包括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等的污染。但就水体来说,现代农牧业生产中滥用化肥、农药和兽药,随意处置农作物秸秆和畜禽排泄物,都可能是污染源。

目前,我国农业用水占到全社会用水总量的60%以上。防治农村水污染,必须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着力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探索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为了保障农产品数量供给,盲目地、无约束地追求产量,从而导致过度使用现代农业化学投入物。庄稼长势不好,或者担心产量不高,农民就施用化肥。庄稼出现了病虫害,担心减产,农民就购买农药喷施。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就要改变过去我国从政府到农民都片面地追求农产品产量的做法,更加重视农业发展的多功能性。

我国农业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与农民对农业发展的科学素质和知识严重不足密切相关。当农民对庄稼生长不满意的时候,往往并不知道缺什么营养元素,怎样才能对症下药,滥用化肥农药现象十分普遍。只有将农业发展真正转变到依靠先进适用科学技术上,转变到提高农民素质上,才能根治滥用化肥农药,减少农村水污染隐患。

近些年来,我国规模化养殖业发展很快。目前我国饲养生猪超过500头以上的养猪场在养猪产业组织形式超过40%,农村散养生猪的越来越少。规模化养殖,不仅对农民素质和养殖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对饲养方式也提出了要不断地创新的要求。遗憾的是,我国很多养殖场条件差,农民养殖方式因循守旧,一味地以兽药防治疫情,滥用兽药十分普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民养殖水平,注重动物福利,不仅可以提高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而且也可以降低畜禽患病风险从而减少兽药用量,进而减少农村水污染。

可能有人会问:过去我国农业也施用肥料农药,养殖也使用兽药,为什么染污农村水体没有现在的普遍和严重?这个问题应该与农村生态系统功能直接相关。

农业是广大农村的最重要产业。农业在农村生态系统中具有两面性:既可能是破坏的力量,又可能是修复和建设的力量,最终是哪股力量占主导?这完全取决于农业发展方式。农业化学投入物滥用,秸秆和粪便处置不当,农业成为农村生态系统的破坏力量,是农村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李国祥认为,我国曾经的农村生态系统功能健全时代,农村水体少有污染,关键是农业发挥重要作用。农业在农村生态系统中发挥修复和建设功能的年代,农作物秸秆当作养殖业的饲料,养殖畜禽的粪便当作农家肥,农业没有废弃物,农业的副产品基本当作资源在循环利用。

防治农村水污染,需要转变我国现有的农业发展方式,发挥农业生态功能。为此,需要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布局,把过去的农牧结合的反映传统中华农耕文明精髓重新“捡回来”。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极其充裕,要充分利用这一有机时机,引导鼓励农民安排好粮食、经济、饲草和绿肥作物种植结构,选择轮作和套种模式,并且实行种养结合,对已经走向极端的农业专业化和区域化进行必要的纠偏。

多年来,我国很多地方农民仅生产某种单一农产品,造成农业副产品无法资源化利用,也很难处理,病虫害频发重发,地力耗竭,专业化、规模化和区域化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是造成农村生态系统破坏的主要原因。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区域化,无疑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但是,要发挥农业在农村水污染防治中的作用,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重视水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