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如何确立我们所期望的新常态

发布时间: 2015-01-16 13:58:45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王振红 毛洪涛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吴敬琏 新常态 改革 经济 市场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王振红 实习生 毛洪涛)近日,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在“2015正和岛新年论坛(昆明)”上,从“如何确立我们所期望的新常态”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资料图

旧常态难以为继

吴敬琏说,旧常态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曾经长时期保持着的一种可以概括为高投资、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态势。也就是说,在海量资源投入支撑之下实现的10%左右的年平均增长。到了本世纪的初期,旧常态开始出现颓相。2010年第三季度以后,经济增长速度就开始明显减缓,特别是最近三年,增长速度已经从10%下降到7%-8%的水平。

关于经济增长率下降的原因,吴敬琏认为,这在于支持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发生了变化。

吴敬琏将旧常态下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总结为三个,一是劳动力的投入,二是资本的投入,三是生产率的提高。旧常态时期,在劳动力投入方面,中国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拿到巨大的人口红利;在资本投入方面,中国动员了海量新资源,比如说土地、政府主导的经营投资,进入到经济活动中,相当大程度上支撑了经济高速增长;在生产率方面,改革开放使得城乡打通,同时还引进了大量国外生产设备和技术,生产率大大提高。

吴敬琏指出,在本世纪初期,这些经济增长的动力发生了变化,旧常态就无法继续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06年蔡昉教授提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即将出现,人口红利正在缩减甚至消失,劳动力优势将不复存在。吴敬琏说,多年来的海量投资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国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债务积累,使得负债率杠杆变得很高,容易发生某些环节资金链的中断,引发系统性危机。资本方面的优势已经大大削弱。吴敬琏指出,改革开放后效率提高的过程进入后期,中国的一般科技水平逐步和发达国家接近,简单学习外国技术、引进外国装备从而提高生产率的办法已经行不通,大量提高技术水平的空间极大缩小。生产率快速提高已经难以为继。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