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 东西方海洋贸易文化交流之路

发布时间: 2014-11-02 16:09:05  |  来源: 深圳特区报  |  作者: 李庆新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老普林尼 海上航线 海上贸易 海洋文明

C

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海上交通、海洋贸易的通道,是东西方和平交往、增进友谊的纽带

早在1900多年前,罗马帝国的学者老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在《自然史》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在世界不同地方保持这种不间断的贸易往来,正如人的身体吸收营养一样,是十分有益的!”中国产品历来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唐代以前,中国对外贸易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绸和黄金。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珠玑、翠羽、犀角、象牙、玳瑁、琉璃、玻璃、玛瑙及各种宝石等奢侈品。唐代以后,陶瓷受到海外市场青睐,成为另一种主要输出商品。明末,茶叶传入欧洲,至清代成为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中国进口商品除了传统的南海诸国土特产外,明清以后增加了西洋毛织品、棉织品、钟表、香水、皮毛、金属等。东西方各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经贸交往,丰富彼此间的经济生活,分享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

古代中国是东亚文明的中心。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之后,远至印度、罗马帝国的外国商人、使节,都沿着这条航路,往来沿海地区,进入中国内地。唐朝海路大通,中外交往盛况空前,与中国有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70余个。唐诗云:“开元太平时,万国贺丰岁”;“梯航万国来,争相贡金帛。”宋元时期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地区多达140多个。从地中海西部的西班牙南部,经过地中海,非洲东部,穿过印度洋各国,到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直至中国东南沿海各地,都在海上丝绸之路所编织的海洋贸易网络之中。明初经过郑和下西洋等事件推动,永乐朝有46个国家由海路前来朝贡。16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对外关系与对外贸易主要对象由东南亚转向欧美国家,西方商人开始主导东西方海洋贸易。

此外,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伊斯兰教“圣训”记载了创始人穆罕默德的一条训教:“学问,即使远在中国,亦当求得之。”这条训教也许出自后世,但曾经激励不少穆斯林东来中国寻求学问。唐宋时期,中国文化技术受到阿拉伯人的关注和赞赏,许多中国器物为阿拉伯人所使用,其制作技艺随之西传。中国的纺织、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制瓷等工艺技术,绘画等艺术手法,儒家、道家思想,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长期对欧美国家通商的广州、澳门口岸聚集了众多形形色色的西方商人、船员、传教士、旅行家、艺术家、科学家。他们把中国经典古籍翻译介绍到西方,解说中国传统文化,推动欧美汉学研究的发展。带有浓郁东方情调的工艺美术品、服装、瓷器、扇子、绣品、银器、家具等被带到欧洲,在建筑、园艺、制瓷、绘画、家具等行业引起追捧效仿,掀起兴盛一时的“中国时尚”,并形成被称为“洛可可”(Rococo)的新艺术。

与此同时,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知识,佛教、伊斯兰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通过海路传入中国,经过中国化改造,与传统文化互相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庆新 作者系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上一页   1   2   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