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实习生 杨霄霄)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日前发布了《2012年吉林省金融运行报告》,报告列举了各项2012年吉林省主要经济金融指标。报告中还指出,2012年吉林省推进粮食收购非现金结算成效显著。
吉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多年来受传统交易习惯等因素影响, 现金结算始终是粮食购销结算的主要方式, “现金搬家”现象普遍存在, “假币坑农”问题时有发生。2010 年 10 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切实履行央行社会管理责任,努力发挥支付服务“三农”职能,推进粮食收购非现金结算,并将其作为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突破口,形成了“政府支持、银行受益、企业欢迎、农民认可”的良好格局。
一、主要做法
(一)把握一条主线,坚持三个原则,稳中求进拓宽粮食收购非现金结算应用范围。始终把握“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灵活多样、 务求实效” 工作主线, 坚持三个原则稳步拓宽粮食收购非现金结算范围。一是试点先行原则。从粮食主产区粮食龙头企业、收购商、国家/地方储备粮库、专业合作社、经纪人、农户等多个突破点入手,创建“博来德” 1 、 “三井子” 2 等五个渠道全覆盖、方式可复制、方法便推广的试点模式,在全省两市三县开展试点工作。二是稳步推进原则。按照“试点不成功不推广,成熟一个推广一个”要求,确立了以龙头企业带动收购点、经纪人、农户非现金结算模式,在全省选取国家级和省级粮食加工(收购)龙头企业稳步推广成功试点工作经验。三是自愿为主原则。在积极宣传、引导售粮人使用非现金结算工具的同时,尊重售粮人意愿,允许售粮人自由选择现金和非现金结算方式,不搞一刀切。
(二)突出一个中心,抓好四个环节,破解粮食收购非现金结算难点问题。以推广粮食收购非现金结算实现多方共赢为中心,突出抓好四个环节,采取多种措施破解推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是抓好宣传引导环节,破解社会认知度低问题。多次组织深入乡镇、村屯,采取“一对一” 讲解、 举办业务培训、召开推介会等方式,提高广大农户对非现金结算认知度。组织粮食收购龙头企业赴试点单位现场考察,逐步消除企业对银行卡结算的抵触情绪。二是抓好优化服务环节,破解购销双方不信任问题。组织涉农金融机构设立专门服务窗口, 为收购各方量身定做非现金支付产品和服务,为收购企业再造非现金结算流程。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现有基础设施作用,综合运用网点柜台服务、网银和机具自助服务、现场查询与短信提示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增强购销双方的信任度。三是抓好创新激励环节,破解粮食收购参与方不积极问题。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出台奖励政策,提高银行、企业主动性和积极性。协调金融机构调增转账电话、网上银行等支付方式的日结算金额上限,实行调减收费标准、返还手续费等激励机制鼓励粮食收购各方使用非现金结算的积极性。四是抓好农村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 积极破解卡内售粮款难使用问题。开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建设银行卡受理环境示范村和农业生产资料刷卡结算示范店,推进惠农服务“村村通”工程,将支付服务向农户生活紧密的领域和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村屯延伸,保证农民银行卡内的售粮资金“有处可用、方便灵活” 。
二、取得的成效
(一) 发挥模式带动效应,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2010 年以来累计实现非现金结算 516 亿元, 其中 2012 年吉林省 243 家粮食加工企业实现非现金结算 213.46 亿元, 非现金结算比例超过 76%, 较好地解决了粮食收购现金大搬家难题;同时,非现金结算方式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保证企业 7×24 小时不间断服务和实现售粮资金实时入账。
(二)参与方各取所需,形成和谐共赢格局。测算结果显示,仅 2012 年非现金结算工作为银行和企业节约现金押运、整点、安保等运营成本超过 1300 万元,同时降低银行、企业、农民现金收取、保管和使用风险,让农民从中体验到非现金结算带来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三)以粮食收购非现金结算为突破,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在粮食收购非现金结算工作的带动下, 2012 年,吉林省农村地区实现非现金支付量 1.93 万亿元,累计发行银行卡 1865 万张,人均持卡 1.38 张;发展特约商户 1.05 万家,布放各类转账电话、POS 机 3.63 万部,布放 ATM 机 2120 台;农村银行卡受理环境不断优化,国家各项补贴全部实现通过银行卡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