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解读(图)

2013年03月06日11:1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政府工作报告 外贸增长方式 股份转让系统 房成交 住宅成交量 科学发展观 证监局 资源性产品 营改增 白景明

原标题[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解读(图)]

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解读

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解读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提出了2013年中国经济的主要预期目标,而且表达了坚定的改革开放决心,对下一步改革方向、重点和路径,传递出鲜明的信号。

GDP:预期增长目标为7.5%左右

郑新立认为,主要推动力是扩大内需政策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5%左右,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要继续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另一方面,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权衡,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为7.5%左右是必要的、适宜的,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7.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比较符合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形势和预期。目前政府正在逐渐淡化速度指标,这也符合我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要求。从资源环境和各方面因素看,已经不能支持我国继续以超高速的经济增长来发展,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七上八下”的经济增速对我国是相对合适的,民众以及各级政府应该逐步适应转型升级的经济增长目标。不过,7.5%的经济增速在全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也是一个比较快的发展速度。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也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有所回落,7%到8%的增长区间已成为新常态,7.5%左右的目标与潜在增长率相协调。放眼全球,7.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还是很高。

温家宝总理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时提到,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6.6万亿元增加到51.9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位。

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认为,这样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扩大内需政策,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政府在改善民生上采取了许多措施,增加了财政的投入,包括提高了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的国家补贴数额,并在教育、医疗、养老院等这些方面也增加了硬件的投入,因此老百姓可以放心的消费,所以这几年居民消费的增长是最快的。

对于扩大居民消费,王军表示,传统的消费包括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此次所强调的扩大居民消费方面,可能会将政府所占有的社会资源以及经济选择权越来越多的让渡到居民个人手中,这是和整个国家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优化是息息相关的,这就需要收入分配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各方面体制改革的共同努力来推动消费的增长。

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多层次市场建设

向威达认为,关键问题是要完善市场的一些制度设计和理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实际上,无论是去年债券市场的繁荣发展,还是今年初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揭牌运营,都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金融业改革的关键一步。

对于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参加两会的代表们也纷纷建言献策,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及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证监局局长王明伟表示,从主板、中小板再到创业板,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下一步,新三板不断提速,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步入规范发展轨道,债券市场和各种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在蓬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正从交易所市场全面拓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长城证券研究总监向威达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进一步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他说,比如,创业板应该向场外市场靠拢,不要给上市设立高门槛,应该先挂牌交易,把上市和融资脱钩,经过一定的期限并满足一定的条件再允许融资。并且上市不设盈利指标,只要主营业务和财务信息真实全面,只要有一定的持续经营的历史,就可以上市交易。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联手造假的动机和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更多的企业有公平融资的机会。此外,他还建议,通过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来加快推动金融创新,这样既丰富了资本市场的品种和金融创新也解决了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率。

向威达表示,过去20年,中国资本市场为国企改制,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现在更关键的问题是要完善市场的一些制度设计和理念。

收入分配改革: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政策

厉以宁认为,收入分配改革应以初次分配为重点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

温家宝指出,我们已经制定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政策,确保制度建设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有效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金昌昨日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五年,我国收入分配领域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一是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二是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救助方面的投入大幅度增加,科教人员、离退休人员、城镇和农村福利救助人员的待遇水平均有大幅度的提高;三是各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各城市最低生活救助标准均有大幅度的提高。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在总体上缩小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为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稍早前,国务院批复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入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和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今年收入分配改革将步入深水区,预计可能将分别从纵向、横向推进改革。从纵向层面来看,《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继续完善初次分配机制,并且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的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该以初次分配为重点,由于行业垄断等因素,中国尚未形成以市场经济规律为主导的初次分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海南)院长迟福林表示,收入倍增,不是贫富差距扩大基础上的倍增,而是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下的倍增。尤其要盯住中低收入群体,通过“提低”与“扩中”,实现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整体扩大。

在横向层面,《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快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表示:“收入改革分配意见提出"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完善财产税,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这一点非常重要。”

贾康建议,今后应完善高收入者的个税征收、管理和处罚措施,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征收范围;改革完善房地产税,逐步扩大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细化住房交易差别化税收政策,加强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提高资源税税负水平;将部分高档娱乐消费和高档奢侈消费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

经济不发展,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让老百姓住上放心房、满意房。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保障房:今年新建630万套

齐骥坦言,今年保障房资金需求将超去年

新的政府工作报告将2013年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的新开工量定在了630万套,基本建成470万套。过去5年,全国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800多万套,棚户区改造住房1200多万套。

与2012年相比,今年保障房建设目标较为稳健。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新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781万套,基本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601万套。

保障房供应规模扩大,并不能降低商品住宅的价格,但是,可以调整住宅供给结构,保障中低收入人群有房住。在北京等不少城市,保障房建设采取“捆绑式”,即在商品房小区中配建一定的保障房。与纯保障房小区相比,该保障房项目享有与商品房同等的城市配套条件,这大大增强了保障房的吸引力,并成为保障房成交比例上升的主因。

2011年与2012年合计基本建成1000多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这类住宅的入市,对楼市成交格局的影响,已经显现。根据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2011年以来,我国新房住宅成交量中,保障房占比在30%左右,随着竣工量上升,保障房对住房需求的影响会更加明显。

在城镇化“引擎”中,保障房同样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城镇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农民进城、居住条件改善等,这个过程不仅对保障房,也对相关的配套设施有大量需求,成为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作为加快中西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住建部日前出台《关于支持大别山片区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协调加大对片区财政困难地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补助力度,指导片区三省(河南、安徽、湖北)在任务安排上对片区各县给予倾斜。

持续高位运行的保障房新开工数量对建设资金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全国政协委员、住建部副部长齐骥坦言,由于2011年、2012年新开工量累积至今的在建项目过多,预计今年保障房的资金需求将超过去年,而去年住建部公布的资金需求预测数据为2万亿元。

住建部部长姜伟新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保障房资金到现在为止没有发生大的问题,住房建设部门将注意资金安全,防止出现资金管理上的问题。

保障房建设规模的加大,也促使相关制度完善。随着大量保障房项目的陆续入市,保障房建设任务中潜藏的质量、分配、管理等问题也会放大,其融资、监管都需要更加严格的制度。此外,保障房的流转问题也需要地方政府及时出台相关配套措施。

营改增:适时扩大试点范围

白景明认为,营改增已经成为减税的重点突破方向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重点是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完善试点办法,适时扩大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

随着结构性减税的进一步深化,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营改增”已经成为减税的重点突破方向。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现行税制结构中,增值税和营业税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流转税税种,几乎涉及中国所有企业和行业,“营改增”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谈及“营改增”改革的试点成效,白景明表示,首先在减轻企业税负方面,“营改增”试点地区实现了总体减负。根据财政部的统计,2012年底“营改增”纳入试点范围的纳税人超过100万户,共减税426.3亿元,其中试点纳税人减税189.1亿元,同时小规模纳税人税负下降幅度平均达40%,有力支持了小微企业发展;第二,实行“营改增”改革后,为细化社会专业化分工提供了有效的税制保障,支持和促进了试点企业的创新转型;第三,改革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的局面,将营业税并入到增值税,实现税制的公平统一,将对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并由此推动经济转型实现稳定增长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

从“营改增”试点情况看,扩大试点行业范围并尽快将改革推向全国,是未来的重点也是难点。业内人士指出,“营改增”的减税意义还在于它的波及效应。一方面,企业自身的业务网络的链条越长,波及效应越大,企业越得益;另一方面,“营改增”试点范围越大,覆盖的行业越广,波及效应越大,企业也会从中得益。

按照国务院此前要求,今年或将推出铁路运输、建筑安装和电信通讯领域内的“营改增”试点方案。白景明表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适时扩大营改增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随着改革在试点的基础上循序推进,许多方面需要妥善处理,毕竟一项新政策的出台并非尽善尽美,在执行过程中必然有许多地方亟待完善,下一步要细化完善有关税制安排。另外,地区和行业范围扩大之后,还需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制度,防止出现漏洞。

白景明表示,随着将来更多行业以及更多的地区纳入试点,抵扣链条将逐步完善,进项抵扣也将更加充分,可以预见营改增带来的市场推动力更加有效,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动力会更加强大,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进出口:更要注重增长质量

庄健认为,要通过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来实现结构转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坚持把稳定出口和扩大进口结合起来,推动对外贸易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和价格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坚持把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结合起来,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这是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我国外贸的首次定调,作用和分量不言而喻。”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表示,上述内容都是我国外贸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在此前也有被提过,但是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后,它的分量和作用肯定不一般。

霍建国指出,中国的外贸出口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过去促出口高速增长的三大因素,即外部需求旺盛、外资进入持续不减、民营企业发挥着巨大作用。就当前形势来看,前两个因素都出现了转向,并在短期内难以彻底改观,唯一的支撑增长因素就是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动能。而在整体环境不容乐观的前提下,2012年中国外贸不仅能维持一定幅度的增长,而且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还有所上升,实属不易。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还指出,在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的情况下,我国10多年来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前提下的外贸增长方式对出口企业构成了压力。为了提高出口的竞争力,保证出口的稳定,我国亟须转变出口结构,通过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来实现。

同时,庄健指出,我国还可通过更多的转向内需,一方面减轻对外需的依赖,实现外贸的平衡,减轻外贸摩擦。另一方面,也可减缓人民币单边升值的压力。

为了稳定外贸、稳定出口市场份额,确保今年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霍建国建议重点考虑以下几项政策:一是稳定出口退税机制;二是稳定人民币汇率;三是继续实行自主降税进程;四是改变投资环境,扩大服务业开放;五是加大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六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霍建国指出,政府工作报告对我国外贸未来重点工作提出了一个高要求,也使得外贸的方向和目标得以明确。

资源价改:健全价格形成机制

林伯强认为,今年油、电、水等资源的价格改革将提速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2013年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价格改革,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油、电、水、气和煤炭等资源的价格改革将提速,多项价格改革试点推进的力度较大。他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理顺能源资源价格需要留出一定空间”,暗示了2013年中国在资源价格机制改革上将会有所突破。并且,报告还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这为资源价格改革预留了空间。

近年来,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问题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不过,总体进展一直很缓慢。以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为例,业内已经期待了多年,关于改革的方案的猜测也不时出现,但始终未见动静。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郁松表示,这已经指明了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方向。按照这一方向,结合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现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关键要解决四个方面问题。一是进一步推进资源性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形成与资源性产品特征相适应的市场结构,充分发挥市场在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进一步完善价格监管机制。资源性产品的定价涉及面广、影响大,一些资源性产品还具有典型的自然垄断特征,这就要求政府根据资源性产品的特征,进一步完善价格监管机制。三是要完善生态补偿和代际补偿机制。四是进一步完善价格调整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

虽然政府在确定通胀目标时已经为资源价格改革预留了空间,但大力度推进改革仍然存在难点。

林伯强认为,最重要的难点就是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他表示,在资源价格改革大力推进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因为从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价格改革实际上就是涨价。这也是这么多年来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林伯强建议,应该用市场化的补贴手段而不是行政化压低价格来解决这一问题。

邓郁松认为,对资源性产品价格进行有控制的调整虽然有助于缓解短期物价上涨压力,但也弱化了价格信号在调整供求方面的作用,从长远看,也不利于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推进。建议进一步完善价格调整机制,使资源性产品价格的调整能够及时反映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化。由于不同行业和群体对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的承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建议在完善价格调整机制的同时,完善利益调节机制,通过完善资源税、特别收益金等政策,调节利益分配关系,对生活困难人群和一些公益性行业等建立补贴和救助机制,在资源性产品价格上调时对生活困难人群和部分公益性行业给予适当的补贴。

(本版文字由夏青、刘丽靓、傅苏颖、左永刚、李木子、丁鑫、徐科撰写)

(责任编辑:桑国锋)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