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3年02月27日16:5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森林蓄积 富农政策 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考评指标体系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留守儿童 循环经济试点 冷链物流 湿地恢复

2013年1月25日在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四川省人民政府代省长魏宏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查,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四川发展历史上极为特殊、极为艰难、极不平凡的五年。我省既遭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又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等严峻考验。在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履行省政府职能,紧紧依靠全省各族人民,共克时艰,负重奋进,较好完成了省人代会确定的五年奋斗目标。全省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3849.8亿元,是2007年的2.3倍,年均增长13.6%,经济总量由全国第9位上升到第8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2421.3亿元,是2007年的2.9倍,公共财政支出达到5431.1亿元,是2007年的3倍,正在加快实现从“吃饭财政”向“发展财政”的历史性转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01元,比2007年分别增长83%、97.4%,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年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全面胜利。汶川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举国救灾,全国党政军民大力支持、倾情支援。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迅速投入到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从全力实施生死大营救,到紧急救治转移伤病员;从迅速开展次生灾害防治、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到破解灾民安置难题,及时完成上千万人的应急安置、过渡安置及340万学生复学复课。在灾后恢复重建的浩大工程中,国家设立重建基金,组织开展对口援建,给灾区巨大的支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胜利完成了39个极重和重灾县29692项国家规划重建项目,完成了103个省定重灾县和一般受灾县13647项省规划重建项目,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灾后重建目标。同时,我们妥善解决了20万因灾失地农民的异地安置,相继帮助了170多万受灾群众实现就业,扶助受灾家庭生育3410个孩子,对因灾致贫的上万户家庭、上千名孤老、孤儿、孤残人员及2.7万多名地震伤残人员落实了政策和工作的帮扶救助。适时启动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着重推进产业发展、就业促进、扶贫帮困、生态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等重点工作。如今的地震灾区,经济发展欣欣向荣,城乡布局全面优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事业实现整体性跨越。

五年来,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工业规模跨上万亿元台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2%;“7+3”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9%,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1.8%。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生产实现六连增。累计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3790万亩,现代畜牧业试点和提质扩面成效显著,新建现代林业产业基地1350万亩。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7964.8亿元,是2007年的2倍;金融服务能力增强,融资规模持续扩大;旅游业总收入3280.3亿元,是2007年的2.7倍。三次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19.2:44:36.8调整为13.8:52.8:33.4。投资消费持续扩大,结构明显优化,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万亿元,是2007年的3.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007年的2.3倍。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下降2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治理水土流失1109平方公里,治理沙化土地18万亩,恢复湿地16.5万亩,增加森林面积2900万亩、森林蓄积87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5.3%;坚守耕地保护“红线”,整理土地1523.8万亩,新增耕地184.3万亩;矿产资源勘查取得新进展。

五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基础设施五年累计投资17183亿元,是前五年的3.7倍。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主体骨架正在形成,变“蜀道难”为“蜀道通”更加成为现实。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6647公里,通车里程新增2400公里、达到4334公里,由全国第13位提升到第7位;国省干线公路累计改造1.3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由50%提高到80%;农村公路新改建13.9万公里,总里程翻一番;铁路营运里程3514公里,增加514.6公里;成都成为全国空港第四城;“四江六港”建设加快推进,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从5万标箱增加到165万标箱;进出川通道达到20条。“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规划加快实施,6个大型和53个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整治病险水库1960座,解决了218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电网规模比2007年翻一番。城镇化率达到43.5%,五年提高7.9个百分点。

五年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取得可喜成就。

在改革上,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省内梯次试点取得重大进展,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建设全面启动。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国有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省市县乡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圆满完成。扩权强县改革深入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县级财政基本保障制度全面建立。稳步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改革,省市县三级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建设基本完成。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深入推进。三年医改五项重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认真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50.2%提高到59%。在开放上,开放型经济水平明显提升,2012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591.3亿美元,是2007年的4.1倍,其中出口是2007年的4.5倍。五年累计引进到位国内省外直接投资2.7万亿元、利用外资360.6亿美元,在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47家。新增国际友城19对,外国驻川领馆增至9家。西博会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效果越来越好。加强与港澳台的合作交流,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在科技创新上,全社会研发投入五年累计约13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科技投入五年累计193亿元,我省成为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新增一批省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57个,预计带动实现产值5200亿元以上。军民结合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9%,绵阳科技城建设取得新进展。2012年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是2007年的4.8倍、5.4倍。

五年来,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显著成效。民生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逐年提高,2012年达63.8%,一大批涉及群众就业、教育、就医、社会保障等民生难题得到逐步解决。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7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5%以内;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7年的3.13:1调整为2012年的2.9:1。扶贫开发扎实推进,五年累计减少农村贫困居民867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农村低保老人提前全部纳入新农保。96%以上的城乡居民得到基本医疗保障,累计保障城市低保对象936万人次、农村低保对象2001万人次,医疗救助城乡困难群众2790万人次,解决376.5万户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三次上调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全面完成“两基”攻坚历史任务,实施职教攻坚和藏区“9+3”教育计划;基本形成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全国率先全面实现中职教育免学费。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婴儿死亡率连续五年低于西部和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期望寿命增加到75.04岁。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妇女、儿童发展“两纲”目标如期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迈上新台阶,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8%和97.8%。新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彝区“彝家新寨”建设进展顺利,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改善。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圆满实现规划目标,甘孜州包虫病防治成效明显。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有序开展。

五年来,社会建设和管理取得新的进步。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深入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村居民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纵深推进“大调解”工作,突出“事要解决”,信访总量持续下降。开展“平安四川”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控体系不断健全。藏区维稳等工作有效开展。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得到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地质灾害防治和工程治理取得重大成效,防灾救灾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成效显著。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市场经济秩序逐步规范。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切实加强。

各位代表,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事务管理基本实现法制化、规范化、社会化。同时,加强国防教育,积极支持驻川部队建设,国防动员能力和预备役部队、民兵队伍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不断提升,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取得新成绩。

刚刚过去的2012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调结构、稳物价、惠民生的前提下保增长、求提高,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第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进出口总额增长23.9%,其中出口增长32.5%,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5%和14.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5%,城镇登记失业率4.12%,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穿越灾难,顽强崛起,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各方面团结协作、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我们深切感受到,祖国强大,人民伟大!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支持四川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特别要向倾情援助、支持我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国人民、对口支援省(市),向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港澳台同胞、广大侨胞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诚挚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五年来的奋斗实践,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四川省情的认识,积累了发展的经验和体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基本取向,树立追赶跨越的奋发有为精神。在全国发展版图中,四川属于后发地区,块头大、分量重,惟有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惟有埋头苦干奋起直追,把心思和精力投入到推动工作上,才能在量变中逐步完成跨越,在快步中最终达到与全国同步。必须始终坚持从省情出发,探索符合四川实际的转方式调结构之路。四川城乡差距大、区域不平衡尤为突出,必须在加快“赶”的过程中解决更好“转”的问题。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既抓当前又谋长远,既重速度又重质量,着力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必须紧紧围绕改善民生的核心目标,形成政府与人民同心同向的生动局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民奔富、共建共享的过程,9000万四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最大责任。要找准政府公共服务的定位,严守低收入群体的民生底线,保障惠及全民的基本民生,改善群众急盼的重点民生,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共享发展成果。必须充分用好改革开放创新的强大动力,不断增创发展的新优势。五年实践更加表明,在新形势下推动四川发展,只有坚持以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精神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才能使我们的建设发展始终充满活力和动力。

我们也清醒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差距。“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然是最大省情,我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6.9%,人均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相当于全国地方平均水平的6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国的82.7%和88.4%,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稳定就业任务艰巨;工业大而不强特征明显,服务业发展还比较滞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还不够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贫困面广人多,农村贫困发生率约11.4%,部分群众生活仍然比较困难。社会管理面临不少新的情况,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公共安全等领域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不少。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正在下功夫解决。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