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3年02月25日17:08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富农政策 城镇就业困难人员 综合运输枢纽 助学体系 生产性服务业 保税港区 中职学生 水质自动监测

三、扎实做好2013年工作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外贸出口增长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1%。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左右;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经济增长的有效拉动

全力打好“五大战役”。扩大投资规模,重点项目建设、新增长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和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投资均高于去年,民生工程战役投入264亿元,办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1件为民办实事项目。突出战役实效,集中力量抓好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力争全年新增铁路运营里程549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7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20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200万千瓦以上。强化实施保障,推动项目建设与土地开发、盘活资产、引进社会资本一体运作,推行和谐征迁,推广标准化管理,推进质量、效益、安全、环保、廉政“五同步”。

促进工业增产增效。推进实施有差别的产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工业运行保障机制,破解融资、用工、用地等要素制约,加大中小微企业帮扶力度,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扩大生产,促进工业新增长点项目加快投产达产。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充分发挥专业市场、电子商务、营销联盟等重要作用,促进品牌创建、产销协作、供需对接,扩大闽货市场占有率。

提升外贸市场竞争力。继续实施扩大出口和贸易便利化措施,建设大型进出口商品集散地和质量安全示范区,优化口岸通关环境,集聚物流企业,吸引外贸货源,做大口岸经济。培育壮大大型外贸企业,推动出口型生产企业提质扩能,引导以内销为主的企业积极开拓外销市场,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资源、供应链和价值链整合。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拓宽进口渠道,扩大重要装备、先进技术和紧缺资源进口。加强国际贸易风险防范和摩擦应对工作。

增强消费拉动的基础作用。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增强消费能力。积极培育文化、旅游、养老、信息、健康、休闲及节能环保产品等消费热点,推动消费升级,拓宽消费领域,加快形成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优化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网上消费、信用消费。改造提升城乡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合理布局建设大市场、商贸网点和便民生活服务圈,方便群众消费。

(二)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深化“三维”项目对接。围绕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重点对接大型龙头项目、配套项目和关联项目,推动存量提升、增量优选,力争全年“三维”项目完成投资3300亿元,新开工330个。继续深化与央企的战略合作,引入省外知名国企,促进省属企业重组壮大;办好第三届民营企业产业项目洽谈会,加快引进全国百强民营企业,引导异地闽商回归,推进泉州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对接国家部委招商渠道,发展投资中介机构和招商网络,积极吸引侨资侨智,努力实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台湾百大企业、大型侨港澳资企业的新突破。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深入实施企业技术改造等专项行动。推动汽车、钢铁、船舶、水泥等行业兼并重组,加快印染、石材等行业“退城入园”,实施重点行业能效对标,强化合同能源管理,推动以升级淘汰落后、以改造代替关停。二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信息化集约建设,完善新型信息技术类基础设施,建立产业服务云计算平台。三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发挥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的作用,突出产业化培植和市场化应用,加快培育重点骨干企业。四是强化科技创新。突出企业主体,深化产学研结合,抓好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落实鼓励创新政策,拓展产权交易、技术推广、信贷保险等协同创新平台。集中抓好科技重大专项。加强与港澳台等境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建设中科院海西研究院,进一步提升和拓展高新区、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五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建设,创新完善人才政策,大力培育核心人才,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支持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引进人才。

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研发咨询、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把物流、金融、旅游培育成新的主导和支柱性产业。金融业重点扩大社会融资,增加信贷投放,扶持企业上市,降低融资成本,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引导在闽金融机构网点向基层和县域延伸;加快建设福州和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泉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推广沙县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经验;加强金融监管,规范民间借贷,防范金融风险。旅游业重点强化龙头培育、品牌营销、一体运作、管理提升,开展跨区域资源整合等试点,促进旅游与文化互动发展。会展业重点突出经贸功能、项目内容、市场运作,提高有效客商参会率,做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经贸成为主旋律。进一步完善服务业扶持政策,继续实施国家级、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扩大实施工商业用电同价,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和服务业统计工作,推进服务业集聚基地建设。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抓好海洋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一批海洋特色产业园。推进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平潭海岛研究中心建设,加快筹建平潭海洋大学。支持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加快重点港区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合理保护和开发自然岸线资源,持续实施海洋防灾减灾“百千万工程”。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扶持产粮大县和种粮大户,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巩固粮食产销协作,加强粮食储备,确保粮食安全。建设“菜篮子”基地,推进农超对接,减少流通环节,加强价格监控,力求供应量足、质优、价稳、便利。完善农资价格调节机制,抓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和病虫害防治,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拓展优势特色产业。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民创业园,建设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平台。科学发展茶产业,推进蔬菜、水果、食用菌、烟叶、畜禽和水产品标准化生产,扶持木竹、花卉、苗木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扶持工厂化栽培、钢架大棚和生态网箱养殖。加快培育“三品一标”,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

夯实农业物质技术基础。实施大水网规划,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大兴农田水利,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建设标准农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现占补平衡。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五新”进村入户,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培育现代种业集团。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深化林权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养新型农民,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建设产业化示范基地,做强重点龙头企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六大员”等骨干力量的作用,构建全省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四)加快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80元。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推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加强敬老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农村五保“幸福园”建设。发展慈善、社会福利和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保障妇女和儿童合法权益,鼓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提高教育质量和普及水平。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358所公办幼儿园,在农村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1830个班。建立中小学校舍、校车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加快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推进城区中小学扩容工程。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贯通中高职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建设示范性院校。全面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推进高校内涵建设,支持工科、医学教育发展。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做好异地高考试点工作。扶持特殊教育,推进老年大学建设,整合各类教育学习资源,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充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加强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和儿科、产科、康复等薄弱学科建设,全年新增医疗机构床位8400张以上。全面落实方便群众就医的各项措施,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扩大县级医院改革试点。实现村卫生所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全覆盖。支持和规范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机构达标建设。开展幸福家庭促进活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

强化文化导向和引领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实效,把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渗透到乡规民约、祖训家教、庙会节庆等民俗文化载体中,融汇到网络媒体、移动终端、广播影视等现代文化媒介里,不断聚合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正能量。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培养文艺人才,引进和造就名家大师,打造精品力作。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重点抓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引进行业龙头,扶持骨干企业。增强全民健康素质,支持老体协开展活动,发展体育产业,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备战第十二届全运会,筹备第八届城运会。

促进公共安全和社会和谐。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和“大调解”工作体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试点,推行社区服务管理网格化,加强社区矫正。严格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三年行动”,继续打好“清剿火患”战役。推进“平安福建”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打四黑、除四害”等专项行动。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基层食品和药品安全体系建设,推动食品安全地方立法,有效治理“餐桌污染”。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落实民族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深化“双拥”共建,强化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做好爱民固边工作。

(五)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注重优化城镇布局。加快构建福州大都市区和厦漳泉大都市区,强化城市群内在联系和功能互补,支持福州加快马尾新城建设,推进厦门跨岛发展。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泉州环湾城市建设,打造漳州“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推进莆田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支持三明生态工贸区建设,促进南平武夷新区绿色发展,支持龙岩建设闽粤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宁德环三都澳区域发展。实施“大城关”战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支持石狮开展全域城市化改革试点。充分发挥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示范作用,加快培育中心镇、中心村。

精心抓好城乡建设。一是提升规划水平。组织编制城镇化发展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融合”。强化规划执行效力,控制开发强度。二是提升承载能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城市、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系统完善供水排水、防涝排涝、污水垃圾处理、地下管廊等基础设施,同步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新开工建设10万套、基本建成8万套保障性住房,切实抓好建设质量和配租配售;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支持群众自住和改善性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三是提升运营效率。加强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地下空间和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促进城市管理服务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四是提升文化品位。保护风景名胜、传统建筑、古树名木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街名村,挖掘地域文化特质,彰显现代文化气息,塑造城乡特色风貌。提高城市设计水平,集中力量打造提升鼓岭、鼓浪屿等城市名片。

全面推进“点线面”攻坚计划。各设区市要打造10个以上、各县市要打造3至5个完整社区,实施一批公路铁路沿线和小流域整治项目,全省建成绿道500公里以上,推动宜居社区、绿色廊道、生态水系连线成片。加大城市绿化美化花化彩化力度,所有设市城市达到国家或省级园林城市标准。推进城市中心区、重点地区、主要干道周边环境整治,抓好福州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典型示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创新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安排户籍、土地、财税、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体制、政策、利益调整,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从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覆盖、从城市社区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创新山海协作机制,总结推广宁德市与南平市合作建设“飞地港”的做法,支持山区与沿海共建产业园区。继续实施扶贫开发,加大对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集聚区等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

(六)全面深化闽台合作

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着力推进分线管理监管方案、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等政策实施。加快建设公铁大桥等基础设施和口岸设施,开通平潭至台北海上新航线。加大电子信息、现代物流、海洋、旅游等绿色低碳产业培育力度。推动行政管理、社会管理、投融资等体制机制创新。围绕“五个共同”,探索“放地、放权、放利”的途径与措施,加强与台湾各界的合作,进一步形成开放开发的强劲势头。

密切经贸联系和文化交流。积极跟进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续商谈,完善闽台产业合作搭桥机制,推进台商投资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大力引进台资龙头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支持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大陆对台贸易中心建设,争取在台湾设立福建商品展销中心,扩大对台贸易。精心办好第五届海峡论坛。发挥闽台宗亲、乡亲、姻亲、民间信仰的纽带作用,密切基层互动,推进乡镇对接,深化科技、教育、文化、人才等领域合作。

(七)持续拓展生态优势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严格落实环保监管“一岗双责”和环保“三同时”制度,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实施脱硫脱硝并举、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大烟粉尘治理力度,逐步扩大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与评价范围,抓好一批循环经济项目。

深化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六江两溪”重点流域整治,加快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过程综合治理,加大石板材行业整治提升力度,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网络,保障饮用水源安全。抓好重金属污染防治,加强化学品、危险废物、核与辐射环境监管。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保护生态环境有贡献地区的补偿力度。

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青山挂白”。推广长汀经验,积极利用工程措施治理崩岗,完成40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任务。持续推进“四绿”工程,完成造林绿化300万亩,抓好高速公路、铁路两侧及一重山的美化绿化,重点推进福银高速福州至南平段森林生态景观示范段建设,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