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民化的时机与条件

2012年12月21日18:1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第76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 中等收入群体 社会财富 城乡差别 现代化 劳动所得 社会政策 失地 农民工 市民化 十八大 城镇化

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2012年12月1日,第76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在海口市召开。此次论坛主要讨论关于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问题。论坛会议上,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周金堂在开幕式上做了题为“农民工市民化:时机与条件”的主题演讲。以下是演讲全文。

农民工市民化:时机与条件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 周金堂

尊敬的本单元主持人李娜女士,各位与会代表,

大家下午好!

我要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时机和条件。

首先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与特征。应当讲农民工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伴随“四化同步”发展的一个必经的渐进过程,也是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一个漫长过程。有人希望加快,但是要按规律办事,超越规律的东西很难实现,这一点我们必须牢记。对于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有很多的研究,它的特征、广义概念大家都知道,我也发表过自己的一些观点。我觉得农民工市民化在目前的大背景下的确有很多问题,今天第一单元国内三位专家、国外两位专家的演讲很受启发,特别是他们讲到的一些新的观点,对我有很大的启示。农民工市民化在现阶段到底应该怎么走,条件具备怎么样,我想说明几个问题。

十八大报告提出走“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道路,提出两个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这两个目标,意味着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也要在得到比较妥善的解决,中国要抓住机遇,始终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这是中国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推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和谐世界的一个现实选择。

在这个大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的前提是什么,当然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出率的提高,要有一个物质基础,还要允许农民工在产业间、城乡间自由流动,必须以农业现代化为前提条件。只有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发展和进步了,推动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民才可能脱离农业转入其他非农产业。“十一五”期间大概有4500万劳动力转移,有专家测算每年平均转移900万人,推行新型工业化,坚持工业化的主导与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是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依托。中长期来说,促进就业增长重要的行业应该是在服务业,制造业吸纳就业人数在“十二五”期间虽然仍有增长,但对就业的贡献应当说是在减小。十八大期间中央领导反复讲的一个问题,就业是老百姓衣食之源,有就业岗位就意味着有生活保障和发展的基础,失业率一旦超过红线,人们衣食无着,国家必然动荡。国家必须有积极的促进就业的战略,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培训,增加就业的稳定性,需要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我想这一点非常重要。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