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中国的城镇化走了一条双轨制之路

2012年10月17日10:0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民工市民化 农民工 市民化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王振红)近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在京举办“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转型――中改院改革形势分析会”。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指出,城镇化是一个经济社会转型的工程,具有集中化、组织化、规模化、公共化、便利化、人性化六个特点。新型城镇化是六化统一,离开任何一个,都不是真正的城镇化。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这就不仅要求改善人们的居住和生产环境,建立宜居、人性化的城镇,而且还要考虑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使其有充分选择的空间。

他指出,中国的城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城镇化转向以人口、家庭为主的城镇化。这意味着新阶段的城镇化,不只是要提供劳动岗位,更要提供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所有条件和公共设施以及公共服务,包括住房、学校、医疗机构以及社会保障等等。农民不只是为打工进城,而是举家迁徙进城,正式成为城镇居民,这才是真正的城镇化,也是中国30多年来的新城镇化的开始。

他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实际上走了一条双轨制之路。因户籍的不同,在城镇生活和工作的人口被人为地划为两类:非农人口与农业人口。即使是一个家庭,也可能出现“一家两制”。在公共服务的待遇上,如上学、就医、社保、就业、失业等等方面,都是两种待遇。在城镇人口的统计上看不出来的差别,在现实的城镇化过程中一直存在。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享受不同待遇的两类城镇人口规模都在扩大,尤其是属于农业户口的城镇人口规模更是显著增加。2011年城镇人口规模6.9亿,城镇化率达到51.27%,而其中属于农业户口的城镇人口大约有2亿人。按照现行的公共服务供应体制,他们只属于统计意义上的城镇人口,仍不是真正的市民。这种状况再延续下去,城镇化将会复制城乡的二元化,社会摩擦和冲突将会不断增加。城乡二元化,若是再叠加城市二元化,社会领域的公共风险将会显著扩散。

刘尚希说,在城镇化过程中,实际上还有一部分人口处于“两不靠”的境地,他们既不属于统计意义上的城镇人口,也不是真正的乡村人口,属于“流动人口”:包括青壮年、小孩和老人。他们既不能在城镇享受公共服务,也无法在户籍所在地真正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他们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漂移,由此导致按照户籍提供公共服务的体制与人更加脱节。尽管国家在公共服务的提供上不断向农村倾斜、向中西部倾斜,但农村人口、中西部人口却在大量地流出,出现了背反的现象。这意味着,按照户籍人口的布局来实行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行不通。刘尚希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不仅是要改革户籍制度,而且要改革公共服务体制、政府间财政关系、转移支付制度等一系列的体制改革。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