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 辉煌十年:走自主创新路 建创新型国家

2012年09月12日14:5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建设创新型 国家创新体系 自主创新能力 LTE 嫦娥一号 中央一号文件 中微子振荡 冷原子 科学发展观 自主研发

“科学发展 辉煌十年”系列稿件之八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立足国情,面向未来,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开始由跟踪、模仿的渐进式发展向自主发展的跨越式发展转变,科技创新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提供重要支撑。

一、科技创新战略引领中国发展

进入新世纪,全球经济的发展已由资源、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技术进步成为中国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真正的核心技术市场换不来、花钱买不到,事关国家中长期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性和前沿性高技术问题,在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高技术领域,必须自主创新。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同时,要求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11月,胡锦涛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讲话,提出“必须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先导,努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的方针,牢牢掌握尖端技术发展的主动权”。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对未来15年我国科技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途径,“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重点是依靠自主创新推进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发展。自主创新作为科学发展的实践载体,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为此,国家制定一系列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加大自主创新投入,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十五”期间提出了实施“人才、专利、技术标准”三项战略,即实施人才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人才争夺战;实施专利战略,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建立健全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这一战略首次从战略高度把人才政策落实到具体的科技工作中;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出台了相关政策。启动包括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安全以及电子政务、电子金融、电动汽车等12个重大科技专项,以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提高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展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在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跨越发展的决心和信心。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用近1/5的篇幅,勾勒出我国未来15年关系国计民生的一批重大专项,主要是着眼于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战略产品,突破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建设一批重大示范工程。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强力推进科技重大专项,于2009年出台《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中央财政预算安排628亿元,加快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飞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11个科技重大专项,加快研发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推出,就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出全面部署,全力予以推进。2012年初,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主题,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科教兴农,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实现每年20%以上的增长,从2006年的300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861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42%提升到1.83%,由“十五”末的世界第6位上升为第3位。

二、科技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提供重要支撑

10年来,我国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行市场经济条件下激活创新能量的举国体制的新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

1、科技实力快速提升,重点科技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我国拥有了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科学研究水平大幅度提升。我国的国际科学论文和专利授权总量继续位居世界前列。10年来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6.8%,仅用27年时间就实现了发明专利授权总量从1件到100万件的目标,成为世界上实现这一目标历时最短的国家。2001年至2011年,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总数为83.63万篇,排名跃居世界第二位,被引用数上升到世界第7位。数量增长的背后,更有质量的提升,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取得诸多重大突破,有些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探月工程顺利实施,嫦娥一号首次实现国人登月梦想,嫦娥二号更是到150万公里以外的深空进行探测;2010年11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以每秒2570万亿次的实测运算速度跃居世界第一;2012年6月,神九飞天,对接天宫一号,创造中国精度,首次载人航天交会对接圆满成功;蛟龙入海,载人深潜突破7000米,创造中国深度,大洋深处留下中国印迹。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新型铁基超导材料、中微子振荡新形式的发现等创新成果,不仅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人类的知识宝库增添了中国智慧。

2、产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为推进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有力支撑。国家实施的科技重大专项,培育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调整经济结构的强大引擎。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获得突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飞腾1000国产中央处理器芯片在“天河一号”上得到验证和应用,标志着我国超级计算机核心芯片自主研发取得重大进展;我国自主研制的65纳米介质刻蚀机,比世界上最先进设备的芯片单位投资产出量高35%―50%,成本降低30%―35%,显著提升了集成电路高端制造装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集成电路装备专项12英寸65—40纳米介质刻蚀机产品进入国际主流企业生产线;我国提交的TD―SCDMA和TD―LTE―Advanced技术提案先后成为国际3G、4G标准,不仅使我国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更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通讯产业链条。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华为、中兴、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联重工、三一重工、东方电气、海尔、TCL、吉利、比亚迪、联想、中芯国际等一大批科技型企业迅速崛起,不仅推动“中国制造”快速向“中国创造”转变,而且走出国门。科技创新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巨大驱动力。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