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中国发展门户讯(实习生刘美麟)近日在京召开的第十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农业与现代化问题上。在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就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探究和讨论。中央民族大学的专家孟凡东和康基柱经调查发现:产业单一化是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专家认为,在产业发展上,大部分民族地区还没有什么办法开拓出新的思路,主要还是集中第一产业,且集中在某一种农作物上,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以下是专家给出的几个例子:
1.达斡尔族情况
达斡尔族的团结嘎查由于缺少相关方面的经验,特别是由于科学养殖业经验缺少,使他们的养殖规模小、牲畜质量低,生活水平落后于大规模科学养殖的其它少数民族和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汉族群众。国家为了扶持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发展生产,近年来不断拨款给他们。但是国家的拨款只是解决了牧民们目前一时的生活贫困状况,团结嘎查牧民仍然没有学会科学的养殖经验和技能。而且团结嘎查牧民种植品种相对单一,主要是土豆、玉米、大豆等易于耕作的作物。
2.阿昌族情况
阿昌族各村寨农林牧业生产产业化程度普遍较低。家庭养殖、阿昌刀制造、米线加工、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绝大多数处于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状态。各阿昌族聚居村寨产业开发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谈不到产业化建设。长期林果、短期养殖的总体规划下,产业体系建设及培育时间长,投资见效慢。在体系确立以前的产业扶持工程,表现出分散、凌乱的特点。由此造成了产业化速度缓慢。
3.白族情况
大理白族沙家营村砖瓦烧制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成为该村今后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但该村的砖瓦烧制业呈现出以家庭为单位,分散、少量的特点。全村仅有一户村民将砖瓦烧制做大做强,雇佣了4个员工,在市场好的情况下,单靠烧制砖瓦就能赚8—10万元。但是村里其他村民大多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少量的加工制作,烧制砖瓦的年收入不超过10000元,村民的生活并不能因此而得到较大的改善。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村民也希望将该村的砖瓦烧制业形成产业化经营,但苦于村民势单力薄、烧制技术较低、产品外销途径单一,产业化生产、经营困难重重。村民希望政府能够组织引导,开拓市场,补助资金,帮助沙家营村实现砖瓦烧制业的产业化经营。
李家营村位于洱海流域北部、洱源县右所镇西湖东岸边,是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自然村。李家营作为洱源县第一批生态示范村,在生态村建设方面成为其他村庄学习的榜样。但该村作为以农业为主的自然村,经济发展结构较为单一,村民收入途径也很有限,与其他有产业的村子相比,属于发展落后的村庄。
因此,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还没有解决产业单一问题,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渠道较少。农产品加工滞后,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产业链短,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二、三产业发展不够快,且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因此,农业经济效益普遍偏低,产业化程度低,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对农村现代化产生消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