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中国发展门户网讯(实习生刘美麟)在日前举行的主题为“农业与现代化”的第十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中,北京工商大学的陈晋文、郭丽娜就社会上非常专注的热点话题——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情况展开了讨论和探究。探究中发现:中国农民形成的内向、保守、封闭的心理状态很难改变。
专家指出:农民工是否积极地去适应城市生活,能否适应城市生活,最终能否在城市中扎根,这都与他们自身的心理状态密不可分。现实中,农民工的心理状态对他们的城市社会适应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专家认为首先,进京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具有边缘化的倾向,认为自己是处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边缘性群体,找不到自己的正确归属的流浪者。“农民工”这一称谓,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集合体。制度身份是农民,职业身份却是工人,户籍依然在农村,却长期生活在城市环境中,这样矛盾的身份和处境必然会让进京农民工在心理上也产生矛盾感,找不到自己的正确定位,只能成为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边缘性群体,无法真正融入城市。
其次,进京农民工在现实生活产生强烈的落差感,这一心理不利于他们适应城市生活。进京农民工心中都怀着无限的憧憬和希望,不仅想得到更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更想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找到方向。而现实的生活却是收入水平的低下和身份地位的卑微,在竞争激烈的城市中,他们只能从事着城市居民不愿从事的职业,受到城市居民的排斥与歧视,同时还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心理强烈的落差感和不满情绪阻碍着他们对城市社会的适应和融入。
专家强调:农民工的“城市过客”心理阻碍着他们的城市社会适应。多数农民工认为自己只是城市中的过客,在他们心里,城市再好也是属于城市居民的,而农村再差,也还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和家园,农村才是自己的根。多数农民工存在着这样的恋乡情结和恋土情结,把自己与土地密切联系起来,缺乏现代性的学习意识和竞争意识。他们认为在城市中能够出人头地固然很好,如果生活状况还不如在农村的话,自己至少还有退路。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之下,他们对城市没有形成深层次的归属感,也就不会产生主动适应城市生活的动力。一般来讲,这种恋土情结和过客心理主要是存在于年纪稍长一些的农民工中,对于青年农民工来说,他们有着强烈的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生活的愿望,只是制度的障碍和自身能力的缺失使得他们的社会适应过程受到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