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王虔)近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办的“走向公平与可持续——转型中的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论坛在海南举行,在论坛上,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指出,走向公平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也是很多新兴经济体国家、亚洲国家所面临的共同的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战略性问题,非常重大,也非常复杂。
刘尚希认为,人口流动、社会公平与财政改革是走向公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他指出,人口流动对一个国家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过去在户籍制度的管制下,人口是静态的,改革开放以后,人口才开始流动起来,而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这种流动性在不断的强化,这给经济、社会、体制安排、改革的设计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财政的视角至少涉及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他认为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人口流动:一是工业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其动机就是打工赚钱;特征表现为:离土离乡不离家。家庭不动,只是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即主要是作为生产要素在流动。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社会福利、承包地等都在户籍所在地。但是,政府按照居民户籍提供公共服务的,由此便造成公共服务与人口脱节。二是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其动机是赚钱并成为市民;特征表现为全家人口离土离乡,但承包地、家产、公共服务都在户籍所在地。这种情况下公共服务、土地,则与人口就会完全脱节。
第二个问题,公共服务与人脱节导致的社会不公。刘尚希指出,依照前述情况,人口在流动,人户分离。人走了,公共服务留在原地。由此造成一系列的社会不公。一是,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被剥夺了,使流动人口处于“两不靠”的状态;二是,向三农倾斜的惠民政策无法享受;三是,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无法享受;四是,向城市居民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无法享受;五是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力度越大,对流动人口而言就显得越不公平,经济差距、社会差距都会拉大;六是,引致新的公共风险,导致效率与公平同时丧失,内需受到抑制,一部分人群边缘化、被排斥,社群冲突扩大。
第三个问题,人口流动对财政改革提出的挑战。刘尚希认为主要涉及以下问题:第一,要有新视角、新思维、新方法。他指出,所谓新视角,就是要把单一的经济视角转变为经济、社会视角。因为人口流动引发经济结构变化,更是导致社会结构变化。所谓新思维,就是确定性思维转变为不确定性思维,即风险思维。这就需要系统地、动态地、复杂地来考虑财政面临的条件和环境、财政制度设计、财政改革、财政管理等等各个方面。原有的财政制度设计是基于静态的人口分布,户籍、地域、人口是一致的。面对人口流动的新情况已经不相适应了。所谓新方法,就是要从区别对待转为平等对待,从户籍标准转为居住地标准,从地域标准转为人口标准。第二,推进财政结构改革。仅仅加大社会性支出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社会性支出跟随人走,这才是关键。第三,城市政府与乡村政府之间的支出责任划分。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强,基于人口静态分布的支出责任划分需要改变。第四,转移支付方式改革。包括横向的和纵向的。第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设计要改变。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的提供,都要从按照原有户籍概念下的地域原则转变为辖区人口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