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张捷做客中国经济网《经济热点面对面》栏目
(中国经济网 记者王岩/摄)
中国经济网12月8日讯(实习记者常蕾)农业曾经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难点之一,也是当时预期最悲观的产业之一。那么,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中国农业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就此,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张捷做客中国经济网《经济热点面对面》栏目时表示:入世十年,我国农业始终保持增长势头,进出口总额都出现了大幅增长。
张捷表示,加入WTO后,发达国家农产品进口关税的降低,对于中国农业出口来说是一大“利好”。但是,国外对于我国农产品出口还是采取了很多限制,有些标准极为苛刻。例如:日本曾对我国部分出口农产品实行了一个“二周检测期”,在这么长的检测时间里,难免一些原本新鲜的农产品也变成不新鲜的了。但是,这种“高”要求,也反向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农产品要想顺利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除了质量要达到国际通用的食品卫生标准外,还要满足发达国家各自制定的更为苛刻的技术标准。就此,张捷谈到,这样的出口局面给国内农产品的品质带来了一个很大的示范效应,有利于我国农产品整体质量的提高。
事实上,中国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民带来了创收。据《中国经济新闻网》报道,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2366元增加到2010年的5919元,增加3552元,年均增长10.7%。特别是近几年来,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农民收入实际增速仍保持8%以上,2010年增幅达到10.9%,不仅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而且也高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幅,是中国历史上农民增收最快的时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