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中国发展门户网8月12日电 日前,中国科学院编写了《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在其中介绍了中科院数据应用环境的特点和成效。具体内容如下:
数据资源是信息化环境下创新科研模式的核心,现代科学活动日益依赖先进的数据基础设施,以期实现对科学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支撑、管理和运用。全院数据应用环境建设的顺利实施,推动了服务科研、支撑创新的数据基础设施的理念、应用和发展,将发挥深远的信息基础支撑作用。
1.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数据应用环境支撑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益日益明显
“十五”之前,中科院重点整理积累科学数据资源和建设数据库,“十五”期间建成70TB存储环境,仅为科学数据库保障服务。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数据应用环境纳入中科院“十一五”信息化三大基础环境之一,并由此加大海量存储环境的基本建设,以及加大数据资源的整合建设。比照美国SDSC、NCSA分别拥有27PB和10PB的存储能力,并归档管理PB规模数据提供存储服务和数据服务,2010年底科学数据中心建成了6.42PB存储容量,与“十五”相比能力建设有了质的提升。目前,数据应用环境具备向全院提供综合性支撑服务的能力,包括数据存储、容灾备份、数据共享、分析处理等服务,特别是为重大科学工程、大科学装置、重要信息系统等产生的海量数据保存和灾备服务奠定了基础。
2.软环境研发部署不断加强,数据应用环境的集成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为加大集成存储、数据和处理等资源,形成数据应用环境的整体服务效果,中科院“十一五”数据应用环境制定发布了27项标准规范,涉及数据库建设、数据接口、数据质量、数据访问、存储环境等方面,研发部署了系列的建库管理、监控统计和数据网格中间件等,积极推动了数据资源的集成管理和共享服务软环境建设。数据应用环境门户集成了分布式数据库资源,提供统一的检索入口。科学数据网格环境为数据资源整合建设和统一共享服务提供了技术平台,通过软件工具动态监控、统计数据库资源量、数据服务基本情况,实现学科领域数据资源的透明访问和跨库集成应用。
3.加快响应科研需求,数据应用环境的整体应用服务成效日益突出
数据应用环境通过数据服务专员在线咨询,研发部署在线存储、在线备份、在线数据等服务,对来自各界的存储和数据需求可以作出快速反应,并保障7×24小时服务。科学数据资源将在科研活动中发挥基础作用和永恒价值。科学数据库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为基础数据的资源积累和共享服务,为重大科学工程、重要科学和技术应用、为社会发展和宏观决策,以及科研信息化发展均提供重要支撑服务。2009年10月,科学数据库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成果参加了中科院建院60周年展。
目前,提供数据服务的各类重大科研项目138项,典型应用案例101项。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共培养了约54名硕士和23名博士,发表论文187篇,两年一届的科学数据库与信息技术研讨会于2010年成功举办了第十届全国大会,出版了十辑学术论文集,为国家科技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4.坚持科学数据基础地位,国际数据共享合作交流渠道得到积极拓展
中科院数据应用环境为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科学数据中心与美国NCSA、USGS、NCAR等机构建立工作关系。并在推动中美科学数据合作、参与CODATA交流等方面,数据基础设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科院全力支持下,2010年10月郭华东研究员成功当选CODATA主席。随着国际上科研数据基础设施(global research data infrastructure)愿景的日益发展,数据基础设施及应用环境对科研合作的支撑服务必将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