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都是在关键时刻召开,会后均有重大金融决策出台
1997年底召开的第一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背景源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对金融安全的认识由此上升到了国家安全高度,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成为那次会议的主基调。
在此背景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向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同年,国务院向国有重点金融机构派驻监事会,加强财务监督和业绩评估;1999年为国有银行剥离1.4万亿元不良资产,并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予以处置;从1999年开始,下降了银行营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并增加呆账核销;2001年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并对银行账外经营进行查处和清理,要求统一并表反映,全面反映银行资产负债和经营状况,等等。
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改善了中国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有效化解了金融风险,对于金融业运营的安全与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年前,在中国入世之初,对金融业能否经受得住全面开放的冲击,社会各方并不乐观。在2002年初召开的第二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等机构的综合改革成了会议的核心内容,此后的几年,中国金融改革与创新一直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
2007年,中国金融业已全面对外资开放。展望未来,金融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不允许有丝毫的麻痹与轻松。
首先,金融机构改革尽管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是“形似”大于“神似”,下一步如何进一步将金融改革推向纵深,真正建立将国际惯例与中国特色有机结合的有效公司治理机制,面临许多问题。
特别是,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外汇长期投资需求变得迫切,未来汇金公司应当如何转型,如何建立与完善外汇储备投资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当前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的发展并不协调,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还很低、金融服务也不充分。中国农业银行如何进行股份制改造,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如何发挥其提供城乡基础性金融服务的作用,如何吸引多种资本进入农村,都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当前中国仍旧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直接融资占比仍然很低。因此,在股权分置问题解决后,如何培育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如何完善企业债券的发行交易制度,都十分迫切。
可以预计,未来综合经营将成为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方向。这也对中国当前的分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挑战。如何顺应这一趋势,改革和调整现有的监管格局,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者:郭田勇,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证券期货研究所副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