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物质主义需要补充文化钙片
在这个社会中,很多人为追逐物质利益,的确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就此而言,哪怕调查数据不那么准确,其中揭示的问题也值得引起思考。
对中国人热衷于追求物质上的成功,首先应抱以“同情之理解”。毕竟,上世纪中国经过一段物质严重匮乏时期,许多人对饥饿有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感受。这种对饥饿的恐惧及其影响,在后来既成为追求物质富裕的动力,也转化成对物质的过度依赖。“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钱才是真的”、“钱不是万能,没钱却万万不能”,这些俗语就是这种社会心理的真实反映。从传统角度而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被许多人奉为座右铭。这些历史和社会经验,大概不是其他国家的人们所能深刻了解的。
许多人也明白,金钱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这些年来,极端的物质主义思维也开始得到反思。例如,越来越多的青年投身于各种民间公益活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重视慈善事业。对前者而言,这并非一定要等到自己有了钱才值得去做,对于后者,更多考虑的是“有钱了该怎么办”的问题。社会风气的转变,不可能骤然发生,而只会是渐进地发展,慢慢地扎根。对此,应当抱有一定耐心和信心。
但要看到,人文精神的生长有赖于宽厚的制度土壤。在一个正常社会,追求财富享受或追求精神愉悦,作为一种个人选择,都应受到同样的尊重。这也就是说,从制度安排上,对二者理应一视同仁。然而,摆在眼前的现实是,一个单纯从事精神生产的人,往往难以在这个社会立足。近日,一位著名诗人因生活潦倒,在病难中不得不接受社会捐款,折射出这个时代的人文困境。这表明,当前的制度环境与社会资源分配,仍然存在不利于人文发展的因素。
今日中国不仅需要进一步的经济开放,而且迫切期待新一轮的思想解放。这样的话,才能矫正过度崇尚物质主义的社会理念。
有些人将物质等同于成功,这无可厚非,但人还需要人文的滋养,而不能被物质压垮了脊梁。物质主义受热捧,精神生活遭冷落,意味着这个社会需要补充文化的钙片。魏英杰(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