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即将下海开工 未来每年"上班"五个月

2013年03月26日15:5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载人潜水器 载人深潜器 锰结核 沉积速率 矿区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中广网北京3月26日消息(记者郭淼)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去年6月27日,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区域进行的7000米级海域的六次下潜试验中,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实现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

不过,在兴奋之余,大家也在期待着,蛟龙什么时候能够正式开展工作呢?昨天,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研究员、"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在接受中国之声记者专访时表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计划今年下半年正式投入实际应用。未来,"蛟龙"号每年会有近5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海上作业。

徐芑南表示,计划下半年开工的"蛟龙"号今年将主要在东北太平洋5300米深、7.5万平方公里的锰结核区和西南印度洋硫化物矿区进行环境和资源的探测。

徐芑南:我们已经得到了国际海底管理局批准的有专署勘探权的一个合同区,对我们准备去开采的那个地方进行一些土工力学的测量,进行一些环境的调查,为我们下一步设计采集锰结核的设备所需要的一些参数把它测量出来,这样对整个开采前后的环境进行全面的了解,要为开采来做准备的。

大洋底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藏资源,锰结核就是其中的一种。锰结核核是沉淀在大洋底的一种矿石,它表面呈黑色或棕褐色,形状如球状或块状,它含有30多种金属元素,其中最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锰、铜、钴、镍等。锰结核通常存在于沉积速率低的海区,每年以大约1000万吨的速率生长。

徐芑南:我们现在好多合金钢、钢材都是需要这种元素的,锰、铜、镍、钴这些都是一些战略性资源,现在陆地开采越来越大,今后肯定需要海底资源来补充,否则开采到一定程度就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不够用了,刚才我讲的锰、铜、镍、钴,可以这样讲,初步勘探储量都都比较大,比陆地资源要高出几千倍到几十倍。锰大概有高出几千倍的数量,最少的钴是高出几十倍的数量,大概是这样一个梯度的关系。

除了东太平洋、西南印度洋,徐芑南说:西北太平洋同样也是这次蛟龙的重点工作区域,在那"蛟龙"将进一步探寻钴元素的各种技术资料。

徐芑南:富钴结壳矿区的调查,我们去年已经向国际海底管理局提出申请了,现在正在履行审批手续,所以我们必须要提供一些资料。所以这三个地方肯定是要去作业的,也不是一年就能做得完,今年的计划大概在3-4个月这样一个工作量。原来说的我们到南海东沙群岛那边也是环境跟海底的地测,有科学研究需要进行的,那么肯定我们也是要做的。

"蛟龙"是我国首次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是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随着"蛟龙"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未来中国载人深潜器还会有哪些方面的突破?

尽管离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创造世界7062米级深海实验不过一年的时间,但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七〇二研究所水下工程设计室主任胡震表示:他们已经开始酝酿 "蛟龙" 的升级版。胡震说:毫无疑问,未来新的载人深潜器将发生"质"的变化。

胡震:观察窗会更多、更大。其实工业水平在发展,材料也在发展,材料性能在变化,材料本身没有变化。以后肯定都是国内自行研制、自行制造的材料,以前是制造工艺达不到,都是俄罗斯帮我们加工,国内这几年有了大的发展,想法都可以实现了。

未来载人深潜器的直径将远小于目前的"蛟龙"号,人员也维持在1-2人的水平。胡震说:冲击大洋1.1万米深度,提速下潜速度,将成为未来新的载人深潜器的另一终极目标。

胡震:像我们现在蛟龙号的话,到7000米深度要三个小时,回来还要3个多小时,这样一来一回就是6个多小时,这样早晨下去,晚上回来的话,就十多个小时,还要6个小时在路上,在海底时间非常短,如果我们一个小时下去,一个小时上来,那么在海底时间非常长,那么考察、调查的工作就比较多,效率就会提高。

采访中徐芑南和胡震透露说:"蛟龙号"第二批深潜员的选拔工作目前已经展开,未来不排除女性深潜员的出现。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