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中央气象台7月11日06时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预计,11日08时至12日08时,内蒙古东南部、吉林中南部、辽宁东北部、四川东部、川西高原北部、重庆、贵州北部、湖北西南部、安徽中部、江苏南部以及青海东南部、西藏东南部等地有大雨或暴雨,其中,吉林东南部、四川东北部、重庆中部等地的局地有大暴雨(100~130毫米);上述局部地区并将有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御暴雨应急工作;切断有危险地带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做好城市、农田的排涝,注意防范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中央气象台7月11日06时继续发布高温蓝色预警,预计,11日白天,华北南部、陕西东南部、黄淮中部和西部、江淮西南部、江南大部、华南中部和东部、西北地区西北部及新疆沿天山和南疆盆地等地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河北南部、河南中部、浙江中部和南部、湖南中东部、江西中部、福建中部和北部及吐鲁番盆地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7℃以上。
建议尽量避免午后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有关部门应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设备负载大而引发火灾;户外或者高温条件下的作业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注意作息时间,保证睡眠,必要时准备一些常用的防暑降温药品;媒体应加强防暑降温保健知识的宣传,各相关部门落实防暑降温保障措施。
【气象科普】
暴雨及其防范应对
暴雨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常在积雨云中形成。气象上规定,每小时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30毫米以上、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暴雨”、100-249.9毫米之间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称“特大暴雨”。但由于各地降水和地形特点不同,所以各地暴雨洪涝的标准也有所不同。在业务实践中,又可按照发生和影响范围的大小将暴雨划分为:局地暴雨、区域性暴雨、大范围暴雨、特大范围暴雨。
局地暴雨历时仅几个小时或几十个小时左右,一般会影响几十至几千平方千米,造成的危害较轻。但当降雨强度极大时,也可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区域性暴雨一般可持续3~7天,影响范围可达10~20万平方千米或更大,灾情为一般,但有时因降雨强度极强,可能造成区域性的严重暴雨洪涝灾害。
特大范围暴雨历时最长,一般都是多个地区内连续多次暴雨组合,降雨可断断续续地持续1~3个月左右,雨带长时期维持。 特大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会造成更多的灾害。
雷电防御提示
室外防雷:
1 应迅速躲入防雷设施保护的建筑物内,或者很深的山洞里,汽车内是躲避雷击的理想地方。
2 远离树木、电线杆、烟囱等尖耸、孤立的物体。不宜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低矮建筑物。绝对远离输电线。
3 找一块地势低洼的地方蹲下,双脚并拢,手放膝上,身体前屈。注意不要人群集中在一起或牵手靠在一起。
4 在空旷的场地,不要打雨伞,把锄头等金属工具扛在肩上。
5 切忌游泳或从事水上作业,尽快离开水面及其他空旷场地。
6 雷电天气不宜开摩托车、骑自选车赶路,打雷时切忌狂奔。
室内防雷:
1 一定要关好门窗,尽量远离门窗,阳台和外墙壁。
2 不要靠管、更不要触摸室内的任何金属管线。
3 在房间里最好不要使用任何家用电器,建议拔下所有的电源插头。
4 在雷电天气时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
5 发生雷击火灾时,要赶快切断电源,不要带电泼水不救火,要使用干灭火器等专用灭火器灭火,并迅速拨打“119”或“110”电话报警。
高温预警信号
由于近年来高温热浪天气的频繁出现,高温带来的灾害日益严重。为此,我国气象部门针对高温天气的防御,特别制定了高温预警信号。2010年中央气象台发布了新的《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办法》,将高温预警分为蓝色、黄色、橙色三级。
橙色预警:过去48小时2个及以上省(区、市)大部地区持续出现最高气温达37℃及以上,且有成片达40℃及以上高温天气,预计未来48小时上述地区仍将持续出现最高气温为37℃及以上,且有成片40℃及以上的高温天气。
黄色预警:过去48小时2个及以上省(区、市)大部地区持续出现最高气温达37℃及以上,预计未来48小时上述地区仍将持续出现37℃及以上高温天气。
蓝色预警:预计未来48小时4个及以上省(区、市)大部地区将持续出现最高气温为35℃及以上,且有成片达37℃及以上高温天气;或者已经出现并可能持续。
高温天气生活提示一:空调使用率大增 防止空调病是关键
“空调病”是一种因违背人体生理规律而产生的疾病,其主要分为“夏季空调病”和“冬季空调病”。夏季里,天气炎热,阳气旺盛,按照自然规律,人体要排出大量汗液,一是为了散热,二是为了排除体内代谢物,给身体“解毒”,然而,由于人们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出汗较少,很多的毒素就留在了身体中。
“空调病”最常见的表现为全身疲劳,无精神,特别是工作时感觉全身倦怠、昏昏欲睡、恶心、想吐、头晕、饮食不振等。空调病最主要的两大危害为:降低人体的机体抵抗力和减弱人体适应性,所以常处于空调室中的人很容易感冒以及旧病复发。因此专家建议,治疗“空调病”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全身出汗。如果在空调房中呆的时间较长,就要抽30~40分钟的时间进行运动,让全身出汗,将体内的毒素排出,赶走疲倦感,让精神变得清爽。
要预防夏季空调病,在正确合理使用空调的同时,还要保持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尽量少吃生冷食品,每日饮用不少于8杯温开水或茶水。同时,由于夏季出汗较多,汗液中排出最多的是赖氨酸,赖氨酸多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因此要适量吃些肉和蛋。如果人体蛋白质流失过多或摄入不足,可导致人易疲劳、体重减轻、皮肤干燥、肌肉萎缩、水肿、抵抗力降低等。此外,饮食应以开胃、清淡的食物为主,可以适当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蔬菜和水果不仅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还可补充大量水分。专家建议,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大功效,可以用生姜丝泡水喝。需要注意的是姜汤不可过淡或太浓,还可在姜汤中加适量的红糖。
高温天气生活提示二:高温侵袭中暑危险高 了解防中暑常识
夏天中暑的发生率很高,除了不要掉以轻心,还要做到以下7点:一是充分休息,保持良好的睡眠,以免降低身体抵抗力;二是适当饮水,多吃一些西瓜、梨等水果,以及绿豆汤、酸梅汤等消暑饮品;三是尽量避免在11时到15时高温时段出门,不要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闷热的桑拿天也要尽量减少外出;第四,外出时要戴好太阳帽、太阳镜等,免受阳光的直射;第五,运动后及时补水,出汗多的人可以少量多次喝一些淡盐水;六是衣服应宽松,多穿棉质布料、颜色较浅的衣服;七是外出旅游或出差时若感不适,可用一些如仁丹、清凉油、风油精、十滴水、薄荷锭等降温药品。
高温天气生活提示三:预防“情绪中暑”
首先,最重要是心理状态的放松。俗话说:“心静自然凉”,经常听听舒缓的轻音乐,比如瑞士的班德瑞轻音乐,在这种自然、纯美的音乐背景下,重新梳理心事,搭建起属于自己的“仙境”。当然也可以静坐沉思,闭上眼睛想像森林、蓝天、大海、冰雪等令人感到凉爽的情境,打造一个“心理空调机”,为自己的心灵吹风纳凉。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切忌暴跳如雷,最好是冷静下来,暂时回避,正如俗话讲的――“退一步海阔天空”。
其次,要有意识地保持乐观、宽容的心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力斯曾提出合理情绪疗法,并用ABC来表示:A代表诱发事件;B指个体对这一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信念;C则代表个体情绪和行为的结果,理性信念往往导致乐观快乐的情绪,而非理性信念则容易导致悲观烦恼的情绪。因此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要尽可能以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去理解,与他人相处尽可能以善良、宽容服人。
此外,预防情绪中暑,还要注意劳逸结合,做好自我的时间管理。参加游泳、滑冰等全身运动,不仅可以增强耐热能力,而且有利于疏解内心压力。根据夏季昼长夜短的特点,应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养成早睡早起和午休的习惯,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是保证心情舒畅的法宝。让情绪中暑远离我们的视线吧!
高温天气生活提示四:“桑拿天”防中暑三要点
“桑拿天”是指又闷又热,令人汗水外浸的天气,人体感觉就像蒸桑拿一样,这种天气进入三伏后经常出现。
第一,尽量减少高温时段外出和大运动量活动,防止人体水分随汗液大量流失。上班族应注意随时补充水分,最好喝新鲜的白开水或淡盐水,少饮冰镇饮料。此外,还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瓜果蔬菜,尤其是西瓜、冬瓜等。
第二,防止感冒和消化道疾病。“桑拿天”是感冒高发期,尤其是长时间在空调房里或吹电风扇,会出现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等感冒症状。建议不要长时间在低温空调下滞留,晚上睡觉时应尽量开窗通风,老年人进冷气房间前要把汗擦干。
第三,“桑拿天”闷热、潮湿、气压低,细菌霉菌滋生繁殖快,应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如果你是属于体质虚寒者,或是患有急性或慢性胃肠炎,则尽量不要吃冷饮。因为冰淇淋、雪糕等冷饮中均含有胆固醇、糖和淀粉等成分,吃冷饮影响正常的食欲,又会使腹泻加重。
国外高温热浪的标准
世界气象组织(WMO,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建议高温热浪的标准为:日最高气温高于32℃,且持续3天以上。
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则定为:日最高气温高于25℃,且持续5天以上,其中至少有3天最高气温高于30℃。
美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气象部门依据综合考虑了温度和相对湿度影响的热指数(也称显温)发布高温警报。例如美国发布高温预警的标准是当白天热指数连续两天有3小时超过40.5℃或者预计热指数在任一时间超过46.5℃,发布高温警报。
德国科学家基于人体热量平衡模型,制定了人体体感温度指标。例如当人体生理等效温度(PET)超过41℃,热死亡率显著上升。因此以人体生理等效温度(PET)大于41℃为高温热浪预警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