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资料图。洋品牌
高端市场频现假洋品牌
很多所谓“国外高端品牌”其实都是境外注册、国内生产,甚至有专门的服务机构代办境外注册,国内小企业一夜之间变成“跨国公司”
近日,一位从美国回来的音像发烧友向记者说起一件奇怪的事——他在广州某电器城发现了在美国市场上消失多年的音响品牌“汇点”(counter point)。朋友说,“汇点”公司在美国已经倒闭10多年,而且之后再没有以任何形式出过以“汇点”为品牌的产品,现在怎么会在广州出现呢?
记者调查得知,美国汇点倒闭之后,就有中国企业在国内抢注了这个商标,而且从商标设计到产品风格都与原版“汇点”一模一样,销售策略也是大肆鼓吹“美国品牌”。
这只是假洋品牌在国内大行其道的一个典型案例。达芬奇家具造假事件,将“假洋鬼子”的嘴脸暴露无遗:一张单人床能卖到10多万元,一套沙发能卖到30多万元,而这些所谓100%意大利生产的“国际超级品牌”,相当一部分不是产自意大利而是产自国内,所用原料也并非宣称的名贵实木而是高分子树脂材料。
业内人士表示,达芬奇事件仅仅暴露出家具业问题的冰山一角,其实家具业“假洋鬼子”现象早已比比皆是,甚至成为行业潜规则。从品牌、材料、设计、产地,甚至包括欧美的相关认证,渗透到每个环节,其中尤以床垫、地板、衣柜业“假洋鬼子”最集中。
其实,假洋品牌并非今日才出现,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一些服装领域的假洋品牌,或者在国外注册生产地、在国内生产,或者起一个洋名字,来提升自己的“国际品位”。
在商场里,消费者经常会看到“卡尔丹顿”、“吉诺里兹”、“歌浪尼”等一个个洋味十足的品牌,而且大都标榜意大利品牌、法国设计、美国款式,售价动辄二三千元,一套西装即便售价超万元也稀松平常。但是,有过出国经历的人却很纳闷:这些所谓的外国品牌,在原产地怎么也见不到踪迹?有的甚至都没有听说过。
据业内人士介绍,这些所谓国外“高端品牌”基本都是国内企业注册、在国内生产销售,无非在国外注册了一个洋名而已。例如,“卡尔丹顿”只在意大利进行过商标注册,没有任何生产、经营、销售活动,记者通过国家工商总局网站查询的注册信息显示,目前商标拥有者是深圳市卡尔丹顿服饰有限公司。无独有偶,与“卡尔丹顿”颇为相似的还有一个“阿诗丹顿”,这个号称来自美国内华达州的电器,实际上并非美国品牌,而是中山市欧亚乐电器制品有限公司注册。
一次企业博览会上,记者见到了一项令人震惊的“现代服务业”:在一个挂有“香港企业注册登记服务中心”字样的摊位前,礼仪小姐四处兜售他们的新业务,宣称只要交8000—2万元不等的价格,就可以让企业“轻松晋升香港集团公司”。据记者了解,这样的服务绝不仅仅限于香港一地。只要企业家愿意,他们可以找到很多中介代办世界任何一地企业注册。“注册中心”还提供一个海外国家的公司地址和电话号码,并有专人值守,一旦有顾客打来电话到“海外总部”,就回答说老板去某某国家出差了,也许这一个接话员同时受雇于几十家“跨国企业”,而国内小企业一夜之间也就成了“跨国公司”了。
企业钻了“求洋”消费的空子
部分消费者更喜欢洋品牌,企业投其所好、找到生财之道;再加上国货屡屡出现质量问题,假洋牌子才有生存空间
假洋品牌为何这么“牛气”?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负责人赵萍认为,要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来分析。“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消费档次随之提升。”赵萍说,以前人们买东西更加务实,喜欢物美价廉的商品,对进口品牌消费较少。但现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逐渐从原先的务实消费向心理满足感过渡,对国际知名品牌越来越看重,更加追求个性、凸现自我。这就造成了对洋品牌的需求。
“但与此同时,真正的国际知名品牌在国内依然供给不足、价格昂贵,这给了很多企业钻空子、寻找生财之道的机会。”赵萍说,他们往往到国外注册、在国内生产,给自己的产品冠以“洋血统”,以便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
据记者了解,一款在国内颇有口碑的音响线材品牌雅宝(Yarbo)一直宣称自己是“德国著名品牌”,但在德国的音响发烧友表示,从来就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个“德国著名线材品牌”。尽管该公司注册在德国,市场仅仅在中国而已,是典型的“假洋鬼子”。
很多发烧友对此不理解:这样一个质量口碑都不错的产品,为什么也要做“假洋鬼子”?业内人士表示,打出“德国品牌”之后,企业的利润至少翻番;而说自己是国产品牌,也许质量再好也难有出头之日,这与消费者的心理有很大关系,也与国内很不完善的分销渠道有关。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一根油条在街边早餐店,只能卖四五毛钱,而到了肯德基、麦当劳,则可以卖出四五元。有些消费者认为,外国品牌再不好,也是品位的标签、身份的象征。如果对洋品牌崇拜到了迷信的程度,对“达芬奇”屡屡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广州一位服装界人士认为,假洋品牌的存在实际上是消费需求的结果。国内部分消费者认为“洋品牌”质量更高,企业只能无奈。消费者的需求影响了商场,商场在招商的过程中,也变成了只认洋货。面对几百个品牌,商场首选的肯定是外国品牌,而衡量标准就是其商标注册地。
当然,不能全怪消费者“崇洋媚外”,国货不争气也是重要原因。自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国内市场一下冒出至少30多个奶粉洋品牌,有的品牌宣称“奶源进口”,有的号称“原装进口”,有的号称产自荷兰,有的号称出自新西兰。但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些新冒出来的洋品牌大多并非货真价实,而是国内企业在国外新注册的商标而已。正是由于国货质量屡出问题,人们才更加追求“洋品牌”,给“假洋鬼子”生存的空间。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现实因素,但具有长远眼光的企业不能老想着“傍洋名牌”,而要时刻提醒自己创造名牌。与其继续“挂羊头卖狗肉”,不如积极打造知名品牌,增强企业生命力。
能管住假洋品牌吗?
消费者不要认为洋品牌就一定是好货。消费物有所值,关键还是看产品质量,一定要保持足够的理性
尽管消费者对“假洋鬼子”抱怨颇多,但要对此进行监管,似乎还面临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美国“施恩”奶粉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据记者了解,2002年,广东雅士利集团、美国施恩国际有限公司、施恩营养品国际(新加坡)合股注册“施恩”奶粉品牌,商标持有人为美国施恩有限公司。但施恩的国籍一直备受争议。有消费者认为,施恩是广东雅士利一手塑造的“假洋鬼子”。这个美国“施恩”根本未在美国监管当局注册。
当消费者举报到工商部门时,却遇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工商部门表示,广州施恩公司是在中国合法设立的中外合资企业,“施恩”商标是由美国施恩公司在中国合法注册、持有并独家许可广州施恩公司在产品上标明,这符合中国商标法及国际惯例,从主体资格上看施恩没有问题。
其实不仅仅“施恩”存在这个状况。针对林林总总的“海外注册、国内营销”的“假洋鬼子”,广东省工商局商标处工作人员宁杰表示,如果一个合法的国外品牌在国内注册并合法授权使用,这就在商标法保护之中,至于这个国外品牌由谁注册、国外企业的股权关系,则不在中国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工商部门也不可能去所在国一一调查核实该品牌、该企业的来龙去脉。广东省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副处长陈业怀表示,他们曾经组织全省工商部门对这类“假洋鬼子”进行摸底调查,结果发现很难,总不能说人家名字叫得洋气就说人家违规吧?
赵萍认为,实际上,目前我们所讲的“假洋品牌”,都是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从法律上来说,只要是在国外注册的公司、注册的商标,其实就是“洋品牌”,这没什么问题。“例如,中国人在国外出生、国籍是外国,他来到中国之后,实际上就是‘洋人’。虽然很多人还认为他是中国人,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外国人。这里会产生一些认识误差。”赵萍说。
“一家在法国注册、国内生产的品牌,如果消费者把它当法国名牌高价购买了,工商部门就很难介入。除非这衣服少了一只袖子或者面料破损、出了质量问题,或者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涉嫌虚假宣传。”宁杰说。
赵萍也认为,如果假洋品牌涉及虚假宣传,就一定要依法惩处。但如果仅仅是在国外注册、国内生产这样的问题,算不上违法违规。这提醒消费者,不要认为洋品牌就一定是好货。消费物有所值,关键还是看产品质量,一定要保持足够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