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虽然银行理财产品近年风生水起,但面对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压力,个人投资者要买到跑赢CPI的产品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普益财富和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近日推出的《2010——2011年理财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去年共有9228款个人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其中1年期产品共587款。1年期产品跑赢CPI的产品只有31款。
结构性和信托型占优
去年12月的CPI数据尚未公布,而去年11月的CPI同比上涨5.1%,创2008年8月以来的新高。由于去年11月的CPI涨幅以2009年11月为基期进行的比较分析,该报告认为,在考察理财产品是否跑赢CPI的问题上,以1年期产品与CPI同比涨幅进行比较更为科学和准确。
普益财富的统计显示,去年只有31款1年期产品的到期收益率达到或超过5.1%。
这些产品绝大多数是结构性产品和信托贷款型产品,也有个别债券型、股权质押式融资型和收益权型产品。其中,到期收益率超过10%的共有8只,基本是结构性产品,主要与黄金、股票和股票指数挂钩。
中国银行发行的两款1年期产品挂钩黄金,分别取得了14.7%和14.66%的到期收益率,在所有31只跑赢CPI的产品中位居第一和第二位。光大银行发行的1款1年期产品挂钩黄金,取得了7.5%的到期收益率。
恒生银行发行的两款产品挂钩股票,均取得13%的到期收益率,在所有31只跑赢CPI的产品中并列第三和第四位。东亚银行、光大银行、花旗银行和中国银行也发行了挂钩股票或股票指数的1年期产品,到期收益率在6%至13%之间。
就信托贷款型产品而言,民生银行发行的1款1年期产品取得了10%的到期收益率,在信托型产品中排名第一。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和杭州银行等发行的此类1年期产品到期率为5.1%至6.4%。
高收益伴随高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结构性产品虽然可能获得高收益,但如果挂钩对象的实际走势和产品设计时的预测相背离,则最终可能获得低收益,甚至可能赔本。
普益财富的报告显示,结构性产品是到期高收益产品的主力军,而在未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的产品中,结构性产品同样是占比最大的产品。去年到期未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的个人银行理财产品共96款。其中,结构性产品占71.88%。在这些结构性产品中,挂钩汇率的有30款,挂钩黄金现货价格的有12款,挂钩股票的有11款,挂钩基金和期货的各有6款,挂钩指数的有4款。
在零收益和负收益产品中,结构性产品也是主力军。去年共有32款产品到期实现零收益和负收益。其中,结构性产品21款,证券投资类产品7款,QDII产品5款,1款产品既是结构性产品又是QDII产品。
与结构性产品相比,信托贷款型产品相对稳健。今年初以来,工商银行、中信银行和北京银行均有此类产品面世。
银行QDII普遍回暖
银行在2008年前后发行的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产品刚一“出海”就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可谓生不逢时。不过,受益于海外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普遍走强的影响,银行系QDII产品去年普遍回暖。普益财富的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共有252款银行系QDII产品仍在运行,去年取得正收益的有236款,占比超过90%。
去年净值增长率超过30%的银行系QDII产品共有17款,排名第一的是渣打银行发行的,年度涨幅达45.4%。花旗银行发行的两款产品年度涨幅也超过40%,分别排第二、三位。去年共有16款银行系QDII产品净值下跌,平均跌幅为3.82%。跌幅最高的是花旗银行发行的一款产品,年度跌幅为13.98%。
去年的黄金投资主题助推银行系QDII“牛气冲天”。去年共有5款银行系QDII产品以黄金为主题,年度涨幅最高的一款达到45.4%,最低的一款也有22.12%,其余3款产品的年度涨幅均超过30%。
在QDII产品中,中外资银行的差别较大。就发行数量而言,去年运行中的QDII产品分属13家银行。其中,渣打银行、花旗银行、东亚银行和汇丰银行这4家外资银行合计有222款产品,占比高达88.10%。
就收益率而言,中资银行也稍逊一筹。去年净值增长率超过30%的QDII产品中,没有一款是中资银行发行的。外资银行QDII产品去年的平均净值增长率均超过10%。招商银行的QDII产品去年平均净值增长率接近20%,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兴业银行产品的平均净值增长率低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