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06年的中国会展业,可谓:精彩纷呈,问题依旧。
从总体上看,行业总规模年均增长保持在20%上下:场馆收入近28亿元,同比增加15%;展览收入总额近127.5亿元,同比增加18%。为其它行业带来至少500亿元人民币的各项直接收益。可以说,中国会展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引擎。
到2006年末,全国共有展览场馆160多个,可供展览面积280多万平方米。而全国举办的各类展会3000多个,出国办展近800个,参展企业500多万家,参会专业观众近两千万人次。如果再加上各地的节庆活动和各类论坛,2006年中国会展业的确是精彩纷呈。
随着会展行业的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会展业已成为一些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消费增长的重要产业。一些包括老牌的会展城市、旅游城市,也包括新兴的会展城市,还有一些其他经济类型的城市逐步将发展和提升会展业在当地的规模和水平,作为当地政府在城市规划、行业重组的重要手段。
而这些地区和城市通过发展会展行业这种新型的经济形势,带动和影响了当地其他行业的发展,诸如旅游、酒店、餐饮、购物、物流等等,形成了区域的集群经济,直接获得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此基础上,我国也逐步形成了五大会展经济区域:
珠江三角洲会展经济区域。这个区域以广州为中心,包括广东的深圳、东莞、顺德、珠海、中山;福建的福州、厦门等会展城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长江三角洲会展经济区域。以上海为龙头,江苏的南京、苏州、南通;安徽的合肥;浙江的宁波、温州、义乌、杭州等会展城市。
环渤海会展经济区域。以北京为龙头,包括北京、天津;山东的青岛、济南、烟台、潍坊、威海;河北的石家庄、唐山、廊坊等会展城市。
东北会展经济区域。以大连为龙头,包括大连、长春、哈尔滨、沈阳以及吉林等会展城市。
中西部会展经济区域。包括重庆;河南的郑州;湖南的长沙;陕西的西安;四川的成都;云南的昆明;青海的西宁;新疆的乌鲁木齐;甘肃的兰州、酒泉;广西的南宁等会展城市。
尽管中国会展业在2006年的发展是如此的形势大好,但还是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会展主题雷同、收费混乱、管理无序。由于主办会展的主体复杂(有政府主管部门的部门、各种商协会、学会、研究会等),再加上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行业自律,出现了不同城市、甚至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场馆举办主题雷同的会展的局面。国内新创展览项目数呈逐年减少趋势,劣次展览项目淘汰进程加快。
高素质的会展公司匮乏比较严重。在我国,还存在着一些骗会、拼会的现象,这主要是与高素质人才匮乏有直接的关系。
此外,由于在我国,具大多数的会展活动都是由政府主导,而一些举办了几十届的品牌展会的承办方往往都由主办展会的协会自己注册的,其他的多数会展公司,尤其是民营企业,要想参与这些展会,只能从他们手中“代理”一些展位,进行再“销售”。
这就直接造成了恶性循环的连锁反应,这些代理公司根本就不会去下功夫建设自己的公司,也就是说这些公司都是围绕着代理的项目来配置公司的人员,最终是人员不固定,甚至出现“打一枪就换一地”的现象。
从2006年全年看,这种现象是比较严重的。这个反应的最终结果就是损害了广大的优秀的民营会展企业。
在我国的会展企业中,有近90%是民营企业。他们也像其他行业中的民营企业一样,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遍布了中国会展产业的上、中、下游。
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06年度民营企业500强”当中,没有一家民营会展企业。
纵观2006年,中国的会展行业还有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的行业组织还是没有成立。
行业没有全国性的组织,其不利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宏观调控不能实现,行业自律没有保障,知识产权保护无法有实质上的落地等等。
展望2007年,中国会展行业必定会更上一层楼。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界贸易博览会召开的临近,中国会展业与世界各国的融合必定会加速。
在2007年,“走出去”与“引进来”会成为一种趋势。各个城市也在利用会展资源着力打造自己的城市名片。
在去年建成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成功引进了香港展览会议场地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与上海国际展览中心有限公司;而宁波国际会展中心和威海国际会展中心则引进了上海国际展览中心有限公司,其目的就是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
此外,还有经验与资金同时引进的模式出现。
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中国会展行业在2007年的主要工作之一。
《展会期间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此前也已经被大家关注。要想治理展会之乱,这项工作的启动是一把双刃剑,但如何落到实处,就看2007年怎么了。
建设企业文化也会在2007年成为趋势。
回顾是为了总结,展望是赋予希望。
我国的会展产业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在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发展中国的会展产业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