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俊贤在黎明化工研究院的实验室指导年轻人进行项目攻关(摄于3月11日)。中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一、中国聚氨酯材料奠基人之一的黎明化工研究院原院长兼总工程师,我国著名的化工合成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83岁的李俊贤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始终践行科学家精神,急国家之所需,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科技高峰。他勇于创新,甘于奉献,淡泊名利,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杰出贡献,成为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新华社记者赵鹏 摄
山沟里擎起“东方红”
1965年春天,周恩来总理亲自决定,要求化工部立即组织大会战,以最快速度生产出高能推进剂燃料。
化工部随即组织了以李俊贤、于世贤为负责人的60天大会战,从各地调集设计、研究等7个院所人员参加。在各方面的配合下,李俊贤课题组终于完成了设计液相氯胺法生产偏二甲基肼装置所需的全部数据。
1966年6月,李俊贤接受组织调令,告别北京,来到青海省的一个偏远山沟,在一个化肥厂旧址上筹建化工厂,担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当地海拔高度2400多米,气压低、氧气稀薄,吃住条件差。虽然黎明厂研究的是国家急需的高科技项目,但大家的生活却极其辛苦——吃的是盐水煮蚕豆、青稞粉,住的是干打垒,睡大通铺。
用青稞粉蒸出的馒头总是熟不透,吃的时候粘在嘴里难以下咽,吃多了又会肚胀,大便困难。李俊贤得了胃病,时常出现胃出血。
1967年底,经过一年半的努力,他们终于在大山沟里建起中国第一套制备偏二甲基肼装置,并于1968年2月正式生产。
1970年4月24日,我国使用偏二甲基肼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此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以及“神舟”飞船升空,均使用了偏二甲基肼。直至今天,偏二甲基肼仍是国内重要的推进剂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