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风土人情概况

2011年05月20日22:5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马鞍山 风土 人情 概况

行政区划

全市户籍人口为126.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6.49万人,非农业人口60.08万人。据抽样调查,人口出生率为10.1‰,死亡率为4.6‰,自然增长率为5.5‰。 马鞍山地图全市土地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354平方公里。境内辖1县3区、17个镇、14个乡、13个街道办事处、12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66个村民委员会。   马鞍山市辖3个市辖区、1个县。    马鞍山市 面积1686平方千米,人口125万人(2003年)。    雨山区 面积 130平方千米,人口23万。邮政编码243071。    花山区 面积 123平方千米,人口24万。邮政编码243000。    金家庄区 面积 48平方千米,人口11万。邮政编码243021。    当涂县 面积1385平方千米,人口67万。邮政编码243100。县人民政府驻姑孰镇。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地方特产

东华绿松石饰品 绿松石又称土耳其玉,是一种含水铜铝磷酸盐矿物,其工艺名称为松石,是最古老的玉石之一,春秋时 马鞍山代的稀世珍宝“和氏璧”就是由绿松石雕琢而成的。它特有的蓝色光泽,代表着温馨和生命,是吉祥、永恒和成功的同义词。在世界珠宝习俗中,绿松石被定为十二月生辰石,象征成功与必胜。马鞍山绿松石以世上独一无二的柱状形态令宝玉石界人士惊叹。它由含铜热液交代铁矿脉中的柱状磷灰石而成,其质地纯净,从蓝绿到海蓝,色泽艳丽丰富,摩氏硬度4-5,已采得珍贵的有十二个柱体的晶簇状原矿。用这些质地优良的原矿精心雕刻加工而成的各式绿松石饰品和雕件,是个人和机构难得的收藏品和展览品。

洪滨丝画 丝画作品纯手工制作,极为讲究用色,其作画用的天然丝棉材料,经过特殊复杂的高温染色加工,使画面鲜艳夺目,并且能够防霉、永不退色。《洪滨丝画》工艺精湛,绘画语言独特,根据图案设计出逼真,富于立体感的画面。很自然的将猫、狗等宠物表现得维妙维肖,山水风景渲染得栩栩如生,真正做到了顺其自然,随心所欲,无物不可入画,在艺术表现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和高雅的品位,体现出一种大家风范。《洪滨丝画》可制成微型摆件,也可做成大型壁画;既可作为楼室厅馆的高雅装饰,也可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珍贵的礼品,还可当作精致的奖品,创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温馨。

黄池酱菜 黄池酱菜产自当涂县黄池镇,当地丰富新鲜的物产加上百姓由来已久的酱菜制作习俗使得黄池所产的酱菜远近闻名,在华东地区拥有广阔的消费人群。这里的酱菜用料新鲜,工艺考究,口味独特,是佐餐佳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盛行于这一带的香菜,它是用经过晾晒的白菜丝配以辣椒粉、芝麻及多种香料混合腌制而成,放在坛中经年不坏,吃的时候,盛在小碟里,淋上麻油,一嚼便觉醇香厚味,微辣中鲜味儿直透舌根,另人不忍卒咽。是小酌品茗时的绝配。

采石茶干 “采石矶”牌茶干,已有两佰多年历史,源于清朝嘉庆年间,是清造廷贡品之一。解放后,也为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所赞许,深受广大消费者钟爱。产品曾远销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获省、部优和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及92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中国优质保健品三项银奖。并荣获安徽省著名商标称号。茶干选用优质大豆、甘草等十几种天然材料精制而成。且色泽酱红、细嚼味长、回味持久、有韧性、对折不断等特色。除含丰富的植物蛋白外,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十八种氨基酸,以及钙、镁、钼、锰、硒、锶、铜等十几种微量元素。在第五届全国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学会上被一些著名的营养专家鉴定为色、香、味具佳、老少皆宜的营养保健食品。同时也是旅游、饮酒、喝茶的最佳食品。

大H型钢 大H型钢采用经济效益最佳的连铸异型坯轧制生产和合理的轧机布置及世界首创的H型钢优化锯切生产工艺。采用小张力控制、轧辊动态轴向调整、自动辊缝控制等高精技术,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大H型钢生产过程采用功能优越、性能可靠的步进式加热炉;大行程辊缝调节的可逆式二辊开坯机组;AGC辊缝自动控制系统和快速换辊装置的万能轧机;世界先进水平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三级自动化控制联成一体。大H型钢具有翼缘宽,侧向刚度大、抗弯能力强、翼缘表面相互平行,其连接构造比工字钢更加方便易行,便于切割组装,易于加工成其它的再生材。H型钢截面设计比普通工字钢更合理,在承受相同截面负荷条件下,可节约金属10-15%。广泛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钢结构、工业钢结构构筑物的支撑架、石油化工的设备钢架、火力发电中主厂房和锅炉钢架、铁路、公路钢桥的杆件、地下工程的钢桩及支护结构、轻重机械构架。

民俗风情

当涂民歌是流行于皖东长江两岸的各类民歌的统称。早在六朝时期(220-589)就有当涂民歌的记载,刘宋皇帝刘裕主持的著名的“白歌舞”即是当涂民歌演唱之一脉。长期生活在当涂的北宋词人李之仪的二十多首《田夫踏歌》和“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吟唱都属于民歌范畴。清代当涂人黄钺以当地风俗民情为主要内容的五十多首《于湖竹枝词》代表了当时当涂民歌的最高艺术水平。1949年以后,当涂人民创作民歌、传唱民歌形成了热潮,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展至鼎盛阶段。   

当涂民歌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内容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平原、圩区、丘陵山区的民歌异彩纷呈,形成多种体裁。流行于当涂大公圩一带的是号子、牛歌、舞调,流行于博望、湖阳、新市一带的是船歌、渔歌、灯歌,流行于沿江采石、霍里、新桥一带的是秧歌、对歌、门歌等。当涂民歌语言丰富,结构完整,曲调多样,唱法独特,显示出鲜明的地方性民间音乐和语言艺术的魅力。代表曲目有《打麦歌》、《放牛歌》和《姐在田里薅豆棵》等。   

当涂民歌是当涂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演唱、口耳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的典型代表,经过历代文化人的艺术加工后,更具有了高度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音乐和语言艺术珍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