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在三国时称辽口,两晋时称历抹口,明朝时称梁房口,清代称没沟营,1866年(清同治五年)改称营口。
没沟营演变为营口是"没沟营口岸的简化"(据《中国古今历史地名大辞典》载:"盗船三只闯入没沟营口岸----"。咸丰五年春二月(1855年3月)"拨师船五只驶赴牛庄没沟营口外攻剿-----"。同年六月初十(7月23日)"复有盗艇三十二只直入口内扑岸。经兵勇轰击,毙匪多名,盗艇仍盘距营口-----"。咸丰八年(1858年)"九月,英船一艘进入没沟营海口----"。同年八月二十七日(10月3日)"法军舰驶入没沟营海口-----"。1866年以后,《清实录》的记载则直写营口之名。同治四年十一月(1866年1月)"拨津郡洋枪队防护营口"。因"营口一无所持,洋枪队驰赴营口后扼要驻扎-----"。同治五年七月二十一日(1866年8月30日)"著费荫魁所带洋枪队五百驻营口"。同年十一月(12月)"设奉天、锦州、山海关兵备道----即于营口值班"。1867年1月3日,"增设营口海防同知厅",清政府首次直接以营口命名地方衙门。
中国有很多带"口"字的地名,如蒋介石老家叫溪口,鄱阳湖与长江连接处叫湖口,长城上有古北口、喜峰口、九门口等,还有三江口、三岔口等。不难发现带"口"的地名均与河口、山口、道口或城门口相关。三国时的辽口无疑是辽河入海口之意,为何逐渐演变成没沟营?这"营"又如何产生?
《清史稿》在营口条下记载:清初有蒙古人在此张幕而居。蒙古人怎么在营口"张幕而居"呢?查清《圣祖实录》确实在康熙二十七年"拨张家口外巴尔虎蒙古暂驻牛庄一带游牧",二年后分别安置在熊岳、奉天各地。正如《营口市志》大事记卷记载:"巴尔虎人以窝棚为居室,窝棚相连状似军营,因名营子。又因潮水沟在潮退时沟涸(无水),涨潮时沟没于水,故称没沟营。" (营口之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