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庙是营口历史的见证
很多人认为昔日的营口是个小渔村。这种认识对不对,只有历史文献和历史文物方能正确回答。
营口西部有座古庙,正名叫天后行宫,俗称西大庙。据《营口广播电视报》刊发的"营口老照片(1)"里,清晰看到它的正殿前竖有很多石碑,不幸毁于一旦,今天已不可见当年的实物。万幸的是辽宁省博物馆在它50年代编辑出版的《辽宁古迹遗闻》一书中收录了西大庙一些资料,为我们认识营口历史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证据。
1726年(清雍正四年)《重修天后宫碑》的碑文告诉我们三件事:(1)、天后宫是在龙王庙基础上重建的;(2)、营口是"通郡渡津处也";(3)、当时营口已是"舳舻云集,日以千计"。它说明营口城市史是早于清初,应是明代。明朝成书的《全辽志》和《辽东志》确记载明初在梁房口(营口在明代称谓)设屯兵边的梁房口墩,也设收税验卡的梁房口关和守望机构的梁房口墩(烽火台)。明初的营口是一处军事要地,也是关津,还是船舶集散地。龙王庙变成天后宫证明福建人在此很多。
天后宫正殿有幅楹联,从款题得知它是天津商人王大正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所献。确切告诉我们除福建商人外,天津商人也到营口做生意。他们做什么生意呢?天后宫大殿竖有牛庄防守尉和海城知县《示禁碑》一块,是"为不准牛庄、海城斗纪前赴没沟营(营口)、田庄台二处过量粮石"而立。"斗纪"是专门从事过量粮食数量的经纪人。它说明当时营口主要是粮食交易的市场,其数量达到必须有中间人的程度。
大殿前有一铁质香炉,其铭文为"天后圣母"上款是"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下款铸"奉天海城县没沟营税店丰盛、恒益、宝兴、广信、洪昌,上海信商周锡同敬助"清政府不设收商业税的税捐局,而是委托殷实商家代收铺税,俗称包税商,即是"税店"。当时营口有五家税商,可见商店很多。"信商"是定期来营口从事买卖的商人,营口港每年约有4个多月的封冻期,上海来商人开河来,封冻走。《辽宁古迹遗闻》中写到:"可见当时营口的商业、交通的繁盛情况。"营口在清朝的雍、乾、嘉期间是很兴旺的粮食贸易港口。
《清实录》记载:"奉天没沟营、田庄台等处为浪食囤聚之所--。"也是"商船云集之区。"这些都无可辩驳地说明:营口在1861年开港前已是一处国内粮食贸易港口。 (营口之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