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炮台,曾称营口大炮台、没沟营炮台。其遗址位于现渤海大街西端、得胜道办事处境内。又因该炮台座落在营口的西部故人们俗称"西炮台"。
据《营口县志》载:"光绪八年,北洋大臣奉旨,会同盛京将军扎饬营口海关道续昌,择度要塞地形,于辽河口沿海东岸建筑炮台一座,并修营房二百间,当由北洋大臣派官二员,兵百名,来营督修。旋加派毅军两营,奉军两营,道标一营。"修筑营口炮台主要是为了防御外来入侵之敌。
营口炮台建于光绪八年(1882年),竣工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历经6年,为清朝时期东北地区重要海防工程之一。
继营口海关道续昌之后,光绪八年(1882年)秋天,奉军前营步队管带(相当于现在的营长)乔干臣来营接替。增添兵力一倍,重新排列部队,分前、后、左、右、中和新兵、骑兵、副前、副后各哨驻守炮台,同时兼修炮台。清光绪十年(1884年)夏,清将领左宝贵(该人是回民)来营筹办海防,督修炮台。
此炮台呈扇面形,筑有炮台3座炮台上四周加筑围墙为掩体,高2米,围墙下有暗炮眼8处,围墙外挖掘长沟壕环绕。炮台内建营房200余间,设有军械库,后面中间有一处营门,两旁各有营门一,有水洞两处。炮台还有蓄水池、吊桥、火药库、电线库、哨楼、防潮坝等形成坚实的军事防御工程。炮台东侧修有62米长、10米多宽的坡道,直达台上。炮台顶围墙外修马道周长850余米,宽1米余。
当时,营口炮台有各种火炮共52门,其中口径10厘米的炮4尊,口径15厘米的炮4尊,口径21厘米的炮两尊,洋装炮36尊,三椤铜炮6尊,这些火炮有中国人制造的,也有德国人制造的。
营口炮台竣工6年后,甲午战争中该炮台被日军强占。之后清光绪十六年(1900年)俄军占领营口,将炮台内库中弹药、器械、服装损毁。新中国成立以来解放军在炮台正中修建一座了望楼,围墙设置铁堡数个。1987年,为恢复炮台原貌,经辽宁省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将了望楼和数个铁堡拆除。现营口炮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营口之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