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化体改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点

2012年11月11日19:2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文化体制改革 公共文化
  十八大新闻中心于2012年11月11日(星期日)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邀请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同志介绍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外记者招待会主席台。中国网 高聪 摄

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外记者招待会主席台。中国网 高聪 摄

 

赵少华: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系统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着文化建设,不断地探索着新形势下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的产业。

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力度大、社会波动小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主要考虑:一是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二是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带来的新挑战,四是主动适应高新科技特别是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提出的新要求,五是切实解决多元多样多变环境下文化引领发展的突出问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可以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历史的抉择。

孙志军: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简单理解为市场化是误解

  文化体制改革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是以政府财政保障,主要是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蒋建国:新闻出版业实现大跨越、大发展、大繁荣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打造精品力作的重点出版工程,建立国家出版基金,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资助一大批优秀图书出版。实施了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东风工程”,一期投入资金近4亿元,二期落实资金15亿元,民族地区群众看书难看报难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实施了提升国民素质的全民阅读工程,不断兴起读书热潮,全国每年有6至7亿人参加全民阅读活动。实施了净化市场的文化环保工程,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努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赵少华:"申遗热"不是坏事 只是怎么来做

  “申遗”绝不是最终目标,而是在切实保护和管理好世界遗产的前提之下,充分地发挥世界遗产的社会功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实践证明,世界遗产的申报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契机,对于遗产保护水平的提升作用十分显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特色"体现在5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符合基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文化建设发展规律,同时也引领文化的繁荣和惠民,应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电总局:广播影视作品要保持稳定增长 多出精品

  广播影视在节目制作、传输覆盖、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广播影视作为十分普及的现代传媒和大众文化样式,在传达政令、发布信息、传播知识、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田进:影片上映是市场行为 不存在电影保护月

  在我们国家,不存在电影保护月的问题。影片上映是一种市场的行为,政府不会强行地安排电影的档期。大家知道一个时间段之内,国产影片可能会多一点,一个时间段之内,进口的影片可能会多一点,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就像我们的贺岁片档期,国外影片要主动避开,这也是他们追求市场利益的一种选择,也是一种商业的考虑。

广电总局副局长:外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渠道畅通

  中国电影市场的压力非常大,造成这一现状的客观原因是增加了进口影片带来的市场的强势冲击。主观原因或者说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国产影片的市场竞争力需要进一步的提升。所以,十八大之后,我们要认真贯彻十八大的精神,增强电影的创造活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电影生产力,多生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既有市场、又有思想的优秀影片。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