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19世纪后期以来,国际产业转移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顺应历史潮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逐渐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其有序地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进一步成就了中国经济长达十年的高速度增长奇迹。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国内需求下降,国际贸易陷入低潮,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在新一轮国际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中国也应制定有序策略,更加积极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这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方式。
2011年9月,由亚太总裁协会与中国吉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世界产业领袖大会在长春市隆重召开,大会主题为“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下的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大会期间,著名国际经济学家、亚太总裁协会全球执行主席郑雄伟特别指出,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动向,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如下的趋势。
第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是我国的长期目标和任务。首先,中国有巨大潜力的国内市场和规模经济优势,因此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也有巨大的国际竞争力。其次,我国的经济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所以较长时间以来,我国仍需抓住机遇,积极承接有利于本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国际产业转移,尽量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第二,抓住重点,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随着以保险、金融、咨询等为主的服务业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比重日渐提高,我国也应在国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战略中突出重点,加大承接服务业力度,合理吸纳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实现我国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
毋庸置疑,在这场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中,中国不仅是主要的承接者,也是潜在的受益者。所以如何平衡双方利益、实现合作双方共赢才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当前,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应当积极从创新、产业结构、对接模式上下功夫。
首先,增强对产业转移创新的吸收能力,培养自主品牌。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要避免重引进、轻消化的问题,充分利用承接的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只有在承接的技术基础上有所创新,增强吸收消化能力,才能培养国家自主品牌,实现国家建立自主创新主导的产业目标。这需要国家营造一种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努力形成中国独特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其次,有选择的承接产业转移,优化国家产业结构。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有所选择,要力争承接层次更高、附加值更高的产业转移,通过政策环境的优化,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等措施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在华投资。因为,全面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是当今中国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出路所在。
再次,力争承接方式多样化,转变产业对接模式。长期以来,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方式是引进国外直接投资。但是国际产业转移方式和趋势都在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国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做出一些调整。如逐步提高国际间接投资比重、适度放宽外资企业对我国进行产业转移限制等都是中国在接下来的产业对接过程中可以尝试的方法。
著名国际经济学家郑雄伟认为,在这一场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中国应该明确自身角色,分析面临困难和挑战,制定适宜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策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努力实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进而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龚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