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家指出现阶段国际产业转移呈现三大特点

2011年09月02日19:2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国际经济学家 国际产业 转移 三大特点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各国经济陆续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通过资本流动、技术转移、对外贸易以及提供服务等形成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体。各国经济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断加强国际和地区经济合作,各国经济关联度大大加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这一切促成了新一轮的国际产业大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是较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或者升级的产物。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的基本构成要素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移动,它不仅代表着物质资本的运动,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性运动。

二战结束以后,世界范围内已经经历了三次大的国际产业转移。

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电子计算机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西德等亟待机会重整经济的国家。结果是美国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产业结构,而且带动了日德经济的快速恢复。美国作为这一次国际性产业转移的推动者,凭借其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全球经济的领跑者。

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是在20世纪60到8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积极发展集成电路、汽车、精密机械、家用电器等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将钢铁等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在优化了自身的产业结构同时,带动了东亚经济的快速发展。德国、日本通过承接转移产业,大大加快了工业化进程,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和“世界工厂”。据统计数据显示,1950—1959年间,日本引进的外国新技术达2332件,其引进的最新设备在全部机械设备中所占比重迅速超过当时的欧美发达国家。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是确立了日本在东亚地区的雁阵飞翔中“雁首”的位置。

2 0世纪90年代,第三次转移大潮开始涌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将自身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催生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奇迹。中国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近十年来经济增长率一直在10%左右的高位上,中国内地还以其广大的市场吸引了美、日、欧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大规模投资,制造业得以迅速发展。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国际直接投资大幅度下降。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的数据,2008年,全球FDI流入量为1.697万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14%。2009年,全球FDI同比下降38.7%。发达国家吸收FDI下降41.2%,发展中国家下降34.7%。据OECD统计,2009年全球企业跨国并购总额比2008年下降56%,为1995年以来的最大降幅。

长期来看,利益格局、技术创新和资本逐利是国家产业转移的基本动力。另外,金融危机后的新经济环境下的这次产业转移规模空前,结构层次不断提高,转移方式各式各样,转移地区也不平衡。这次产业转移特点很多,但有三个方面较为显著。

一是产业转移更重视转入国市场消费需求。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超前消费力量大大减弱,世界生产加工能力相对过剩,但中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具有庞大的消费潜力和市场规模,因此如何满足转入国消费市场需求、大量生产满足消费需求的最终产品成为各国产业转移出口的关注点。

二是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明显。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当地发展配套产业,实现零部件生产供应的本土化,产业转移已由原来单个项目、单个企业、单个产业的转移转向整体产业链转移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同步转移,提高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的能力和效率,使得国际产业转移规模到达一个全新水平。

三是研发机构伴随国际产业转移。为了立足于转入国、努力进入转入国的创新体系,国际产业在转移过程中需基于本地需求不断提高研发中心的能力和层次,研发机构也会经常伴随相关产业转移而转移。从长期来看,跨国公司可以开展更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增强公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其全球发展的蓝图。

2011年,由亚太总裁协会与中国吉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世界产业领袖大会在长春市隆重召开,大会主题为“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下的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大会期间,著名国际经济学家、亚太总裁协会全球执行主席郑雄伟,特别指出:本次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下的产业转移在新形势下有新的特点,但是不管转移方向如何,转移规律如何,只要各国家能基于自身基本国情,确定其国家的比较优势和经济短板,在产业转移浪潮中取长补短,本着互惠互利的精神制定适合的经济策略,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强势领域,同时将非核心业务或者产业链转移,就能实现更有效率的价值增值,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本国在世界经济新格局中的地位,最终实现世界经济的共同可持续发展。(龚文通)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