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政府工作报告》权威解读
民生细节成为政府执政重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两会现场报道
3月5日上午9时,初春的北京,阳光明媚。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世界和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从1954年开始《政府工作报告》这一公文形式在我国出现,其内容随着中国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今年,经过四次审议、总理亲自修改的政府工作报告,共36页,全文约2万字,涉及内容广泛。如何理解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亮点值得期待?
转型:经济发展与民生并重
据主要起草人之一的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副司长向东介绍,“《政府工作报告》从头到尾都留下了总理的痕迹。总理在起草前,一般都会将他对整个报告的框架结构、主要内容,包括文风做出明确指示,他自己也要亲自修改报告。”
据悉,在这四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还在中南海召开过五次座谈会,广泛征求民主党派、企业界、经济界、科教文卫界以及群众的意见。
全国政协委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接受央视财经频道《两会芮观察》采访时表示:“这次报告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在民生这个问题上主要是两件事情,一个是物价,再一个是房价,这些都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和民生息息相关。”
“民生,过去也在强调,只不过今年在这方面是更进一步强调,力度也更大。”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文字严谨朴实,以贯彻科学发展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主线,而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改善民生。
长期关注民生问题的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在看过报告后感慨颇深,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党和政府已经从过去仅仅注重经济发展,转变为经济发展和民生并重,开始更多地关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就业、物价、住房、教育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内容。这是近两年《政府工作报告》非常大的转型。”
稳物价第一次写入报告
物价是民生的重头戏。自2004年温家宝总理开始作《政府工作报告》以来,“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在今年是第一次以大标题的形式出现,而且还是第一个大标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这一预期目标,比去年3%的目标提高了1个百分点,比去年实际涨幅3.3%高了0.7个百分点。在当前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2011年没有直接沿用上年相对较低的实际CPI水平,而是继续对目标进行了上调,这在《政府工作报告》的历史上还是首次。在连续两年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政府显然意识到了通胀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容忽视。
“今年把消费价格水平定在4%,还是考虑了各方面因素的目标。首先是去年前年的流动性压力比较大;其次,从国际上看,油价、粮价压力也比较大,三是现在有一些基础产品的价格,比如说电价、气价、甚至包括粮价这些都过于偏低,这些资源型价格偏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也较大。”周天勇说。
今年1月份的CPI达到4.9%。虽然低于预期,但不少民众仍担心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4%的控制目标能否实现,通胀是否会失控?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对此比较乐观,他表示,中国粮食连年丰收,而经济发展也没有过热,并没有恶性通胀的基础,政府只要做好工作,4%的调控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贾康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今年CPI的调控目标适当提高到4%,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是为了适应现在进入商品价格高涨阶段的具体实际情况。但要完成今年4%的通胀目标,还是要做出相当大的努力。”
如何使通货膨胀不失控?李稻葵在接受央视财经频道《两会芮观察》采访时提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配合起来使用。他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这次通胀是成本性的结构性的,既然是成本性的结构性的,它的主要动因、起因并不是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可以推波助澜产生第二轮的价格上涨。“所以,要控制第二轮价格上涨,不要让原材料价格上涨演变为第二轮通胀预期的上升,货币政策应该是一个防御性的措施,而不是本质性的措施。本质性的措施还是财政政策、减税、保证供给、保证产量不降。”
坚定不移调控房价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房地产调控的表述更加“强硬有力”。
多年来,房地产问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述的位置不一。2009年,房地产问题是在“扩大内需”里体现了,除此之外,房地产问题一般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大标题里体现。2010年关于房地产的表述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与此相比,今年“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调控”的说法,让人们看到了政府调控房价的决心。
如何平抑房价,让大家“住有所居”,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重头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今年要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50万户。
而在此之前,国务院已经和各级人民政府签订了军令状,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县级人民政府负直接责任,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贾康认为,行政考核问责制主要是针对官员,对官员会形成一定制约。在督促官员完成保障房建设方面,约束力会更强。
尽管如此,地方政府能否如期完成“军令状”,周天勇对此并不乐观,他最担心的是钱从哪里来,“要完成保障房和危房改造任务,我计算了一下,每年平均1000万套保障房,即便按每套60平米、成本3000元/平米计算,也需要18000亿,再加上危房改造,就是21000亿,资金的压力非常大。对地方政府来说,完成这个指标难度也相当大。”
从 “一升一降” 到“两个同步”
以往,温家宝总理在谈及收入分配问题时常这样说:“我们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而且要把蛋糕分好,要让每一个人都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句话在他今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两个同步”和“一升一降”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二五”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要实施“两个同步”,一是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二是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
周天勇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第一个同步是处理国家分配和居民分配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改善GDP分配中居民收入与国家收入之间的关系,使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同步,使居民尽快地富裕起来;第二个同步就是要处理好资本分配和劳动分配之间的关系。财富的增长水平和劳动者的收入增长水平同步。如果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快于工资增长速度,资本要素的分配者和劳动要素的分配者之间就会形成差距。
此外,跟以往的《政府工作报告》相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出现了“一升一降”之变:经济增长预期指标从年均增长7.5%下调为7%;居民收入预期指标从年均实际增长5%提高为7%以上,并加了一个强调性的“注释”,明确提出收入增速不低于经济增速,在实施中要努力实现和经济发展同步。
在周天勇看来,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的“一降”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调结构。把经济结构调整到劳动者更多地就业,劳动者能从中获得更多收入的这样的结构上来;二是把速度降下来,就是要把过去由靠贷款扩大流动性推动经济增长导致的物价上涨,反而使居民实际收入有可能受到影响这种情况改变过来。而“一升”,主要是因为居民年均实际增长5%过低,从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看,整个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7%比较合适。
“从‘两个同步’到‘一升一降’,其实是我国从追求‘国强’到强调‘民富’的转变,表明中央高层越来越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顺应了民众追求幸福生活的期待。”周天勇说。
《报告》中的民生细节
楼市调控:稳定房价 市县政府负直接责任
从2000年开始,房价问题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前表述多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今年首提问责。
社会管理:解决违法拆迁等反映强烈问题
“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加快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纠错机制。”
财政预算:“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
财政预算公开首入《政府工作报告》,去年的表述是“增强财政预算的透明度”。
公务用车:公务车改革首次写进报告
“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
“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绝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
三公消费:三公消费零增长
“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
农民进城: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
医疗改革:放宽社会资本、外资办医疗机构
“放宽社会资本和外资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完善和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制度,鼓励医生在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合理流动和在基层开设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