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题:汇聚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写在2011年两会闭幕之际
记者李斌、熊争艳、黄小希、华春雨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充满活力的春天——
2011年3月3日至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在北京举行。5000多位代表委员聚首北京,审查、审议和讨论“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政府工作报告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商国是,话民生,献计出力,坦诚直言。
这是一个凝聚共识、收获信心的春天——全国两会上,民主、求实、奋进之风荡漾,中华民族坚持科学发展、和平发展、和谐发展的信念更加坚定。
民主之风,在这个春天荡漾;共识,在这个春天里凝聚——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面对复杂国内外形势,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5860人,12个日日夜夜,从九千公里外的利比亚,跨越千山万水,安然回国——
两会伊始,驻地宾馆电视屏幕上滚动播放的我国从利比亚撤离人员的画面,吸引不少代表委员驻足。
“这次行动是中国国力的综合体现,增强了中国人的自豪感。而中东北非动荡也警醒我们,稳定是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上世纪70年代曾赴中东等地参加援外工程建设的蒋明麟委员说。
稳定是福,动乱是祸。一个稳定的环境,不仅是国家发展所需,也是13亿人民的福祉所在——这是与会代表委员的共识,也是全社会的共识。
截至3月9日,人代会共收到560多件议案,其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议案占议案总数约20%。政协大会共收到5762件提案,其中经济建设类提案约占46%。
十多天里,从会内到会外,一个基本共识越发清晰——战略机遇期里,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从专家学者到省市官员,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贵州在海拔上是高地,但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依然是一块低洼地。”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代表说,“把贵州的工作搞上去,说千道万,关键靠干。”
“标兵离我更远,追兵离我更近。”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代表看到了危机和机遇,“中央给福建最大的政策就是‘先行先试’,这四个字给了我们无限的创造空间。”
新世纪前十年,历经复杂局面的考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这也是因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才为发展赢得了宝贵时机。”李君如委员这样解读。
代表委员们认为,下一个十年里,确保一个稳定发展的环境,不仅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关键所在。
求实之风,在这个春天荡漾;共识,在这个春天里凝聚——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决定性基础
未来5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五年发展规划首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从提交本次人代会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看,我们国家在继续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同时,会更加重视民生,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民。”会场外,资深外交官吴建民冷静观察。
这样一个现象,被许多代表委员注意到——在中央政府将未来经济增速锁定7%时,地方两会上各省确定的发展速度都在10%以上。
“中央想让经济增速慢下来,但是不少地方仍然在片面追求GDP增速。”孙振宇委员说,这种现象值得警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必由之路。
“‘十二五’期间,一是科学发展的主题,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三是以民生为重点,四是以深化改革为强大推动力。四位一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十二五’发展至关重要。”陈光林委员的一番论述,掷地有声。
“要实现绿色的经济转型。”两会期间,中科院发布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未来经济转型中,是难得的机遇。
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人们对幸福和尊严的追求从来没有这样高涨。
“对国家来说,幸福首先就是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对农民来说,最希望得到的是与市民一样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厉以宁委员说。
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必须更加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从“十二五”规划到开局之年的政府工作,更多投资向民生倾斜,更多注意力投向民生问题。德国《商报》据此撰文称,“中国政府把群众需求摆在前列”。
3月10日,云南盈江发生5.8级地震,造成数百人伤亡,34万多人受灾。来自云南的梁晓丹委员感同身受,“我家离震中只有40多公里。政府应急行动很快,一批批救灾物资已经送到灾区。有政府重视,有这么多人关心,我对救援工作有信心。”
奋进之风,在这个春天荡漾;共识,在这个春天里凝聚——蓝图绘就,路径清晰。从这个春天出发,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勇往直前,中华民族的明天必定更加灿烂辉煌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设计了一条指引中国走向未来的“路线图”。从这个春天出发,代表委员们坚定决心,满怀信心。
这信心,来自五年的辉煌成就和30多年的改革实践——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造就了今天的伟大成就。”3月10日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索连生代表在反映实现中华民族千年梦想的“飞天揽月”展台前驻足。
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十一五”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来之不易,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证明科学发展观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坚定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这信心,来自党和政府高超的领导力和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
小组讨论会上,亲身经历改革开放前后30年的根通委员说:“我目睹了国家面貌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深刻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繁荣发展的今天的道理。”
坦承“十一五”规划尚未完成的目标——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个细节,引起许多代表委员的关注。杨多良委员说,从“十二五”规划到政府工作报告,实实在在地向人民交代清楚,并提出改进措施,这让人们对党和政府更加充满信心。
从这个春天出发——代表委员们认为,要将蓝图变成现实,关键在于落实,在于转变干部作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主题、主线都明确了,但是要防止一些地方又盲目大上项目。”李铁林委员提醒说。
“政绩考核不能只注重表面的指标,百姓的幸福不能单纯靠指标说话。”刘纪远委员说。
代表委员们认为,在“十二五”规划落实过程中,仍然要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充分发扬人民民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代表委员们认为,居安思危,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充满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戒骄戒躁,艰苦奋斗。
3月12日,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辞世86周年。
振兴中华,是这位20世纪伟人的梦想——一个多世纪前,孙中山在《治国方略》中曾经有过许多积极思考和设想。
“这些设想,包括修建青藏铁路、西部大开发,大部分都成为现实。”孙中山先生侄孙、全国政协委员孙必达说,“我们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国家。”
带着对未来的共识,带着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民族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