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引言
近日,“网络水军”在全国“两会”上成为不少代表热议和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3月2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赵启正就表示:“有些人隐身于普通网民中间,发帖留言,其背后有机构利益。有时制造假民意,目的是左右舆论、误导受众,甚至影响政府决策,值得注意与警惕。”
据悉,今年已有政协委员提出这方面的提案。而就在不久前,一则“小儿退烧药可能导致肝损伤”的消息就曾吸引了众多媒体与公众的目光。随着事态的发展,“夺命退烧药”尼美舒利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的争论背后,国际医药巨头强生与国内尼美舒利主要生产商康芝药业之间的是是非非浮出水面。
这件一度引发强烈争议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其后被不少媒体爆出,其实质很可能只是一场通过媒体与网络上演的商战大戏。而在近些年,类似的如“霸王二噁烷致癌事件”、“圣元奶粉致儿童性早熟事件”等诸多企业“抹黑战”、“口水战”一直层出不穷。对于药品、食品和日化产品等与大众生活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商品,普通人并不了解其化学成分的安全性,也很难界定各种传闻中的准确性。只要负面消息一曝光,往往就给相关企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众媒体对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明显,企业之间这种通过网络发布不利于竞争对手的负面新闻的战略,杀伤力变得越来越大。加上专业的公关公司和网络推手的出现,负面消息通过媒体或网络曝光,再借助媒体扩大,然后转回网络继续发酵扩大的模式正日益成为企业竞争中习以为常的“潜规则”。
●案例讨论
本期嘉宾:
邬金涛: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经济管理系副主任
王传辉: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副教授
闫 强:正略钧策管理咨询行业研究院咨询顾问
■案例
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的小儿退烧药可能引起肝损伤的“尼美舒利不良反应”事件,源起于去年11月召开的北京儿童用药安全论坛。当时,该论坛直指尼美舒利肝肾毒性大的问题并宣称国外禁止给儿童使用,并推荐使用同类产品扑热息痛和布洛芬。据媒体报道,一位参与了上述论坛的人士透露:“论坛的赞助方确实是强生公司,赞助费用为100万元。”
该论坛宣称:“尼美舒利在中国上市后已出现数千例不良反应事件,甚至有数起死亡病例。”会议当天,中央电视台等少数几家媒体即在报道中引用了上述不良反应数据。但当时第一波报道并未引起特别大的关注。随后,这起不良反应事件在春节后被旧事重提并引起轰动。作为国内最大的尼美舒利药品生产商,康芝药业随后对媒体公开表示事件背后的“黑手”是竞争对手强生:“强生公司在本次事件中有歪曲、夸大事实、蓄意推波助澜、恶意打击对手等不良竞争行为”。强生方面对此一直三缄其口,但强生官网的确曾出现禁用“尼美舒利”标识的图片。康芝药业称,公司还保留进一步诉诸法律的权利。
企业暗地的“擂台”,涉及了诬陷与反击等“老套”竞争桥段,赚足眼球的同时也令人胆战心惊。未涉及的企业盘算着坐收渔翁之利,急于想知道药品安全与否的家长成为受害者,企业如何冲出恶战的局面回归正道?“暗战”背后究竟谁是谁非?本期财富案例,我们邀请到了几位嘉宾为大家进行深入剖析。
■话题
互相拆台如何看待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商场如战场,企业之间相互拆台已经不是个新鲜的话题。但近年来似乎这种做法有愈演愈烈的势头,更有甚者,去年香港媒体爆出含有二噁烷的洗发水有宝洁旗下的飘柔和澳雪,但只有霸王被顶到了舆论的浪尖,并被戴上“致癌”的帽子。在霸王集团看来,这场风波可能源起于同行恶性竞争。如何界定“恶性竞争”呢?企业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暗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邬金涛:中国这样一个高速成长的新兴市场中,游戏规则尚没有完全确定,即便确定,也鲜有人遵守,许多企业喜欢踩线破坏游戏规则。当市场规则不太明确,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时,这种企业之间公开的或暗地里的揭批行为,都有点类似于以前新闻界的“扒粪运动”。具有两点好处:一是有效缓解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状况,间接增加消费者的信息量;再则对涉案企业不规范的行为起到有效的纠错作用,对其是一种鞭策和惩罚,对其他企业也有一定的威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