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整个“十二五”及更长时期中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政策举措,显示了更大的决心。归结起来,可以将今年“调结构、转方式”的工作重点归纳为十二个字,即“降速度、转机制、促协调、抓创新”。
“降速度”助力“调结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为了实现结构调整的目标,今年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将经济增长速度降低到7%。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发生重大转变,也使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容更加明确化。
降速度和调结构的关系应当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从产业看,“降速度”的重点,主要是将低端产业的增长速度降下来。为此,报告进一步明确,要“推动重点行业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因此今年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还很重。“降速度”不是不要速度,相反,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不仅需要有速度,而且需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报告中已经明确,今年我国将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特别是物联网的发展,对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也给予了特别重视。二是从部门和领域看,“降速度”首先要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速度适当降下来。我国外向型经济目前主要还是以从事外来加工为主,技术层次低,价值含量不高,对我国能源、原材料和生态环境等造成了巨大压力,也导致国际贸易争端的升温,对外依赖度过高不利于内需扩大和实现良性增长。三是从区域看,产业调整带来的产业区域转移趋势会加强,沿海地区新兴产业培育和内需启动的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在降速度方面的压力更大。相对而言,中西部发展机会也会更多些。
从根本上说,降低增长速度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合理化才是今年工作的重点。降低增长速度也并不是要求全国所有地区都一律下调增长速度,个别的政策受益地区实现加快发展仍是值得期待的。
“体制机制突破”出台新举措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突破体制和机制障碍。从转变的方向看,我国今后主要是要推动经济由“外生增长”向“内生增长”转变,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一点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已经明确。这次政府报告在这方面进一步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在实现内生增长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保有压,“压”体现在适当压低了经济增长速度。从政策性工具的使用看,今年需要保持稳健的财政政策,以扭转产能过剩和缓解通胀压力,因此,相应地会要求在调整投资结构的同时,适当压缩投资规模。在保的的方面,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和扩大消费需求,如提出要实现“居民收入增长达7%以上”,确保居民收入的增长超过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在提高最低收入、改进个税调节和促进等方面,出台了具体措施。这些举措,有利于逐步扭转劳动和资本在分配方面的不和谐关系,增强内需的拉动力,促进企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技术、质量和劳动力素质等方面来。
其次,在对外经济关系上,报告提出要鼓励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将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作为“走出去”的重点,这是“保”的方面;而“压”主要是体现在如何“引进来”上,不仅明确要“抓紧修订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还提出要加快调整进口结构的问题,如提出要“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促进从最不发达国家和主要顺差来源国增加进口,逐步改善贸易不平衡状况”。这些举措不仅会缓解改善外汇储备过大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造成的压力,也有利于国内企业开展国际竞争,提高贸易和产业投资的层次和水平。
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方面,今年的报告不仅强调要促进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以保证国有经济发挥作用。同时,也对国有资本提出了新要求。和往年相比,今年报告在国有金融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监管体制”的新提法。这些举措,将会规范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使用、利用和流动,更好地促进国内资源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
“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亮点
区域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去年报告中,对这一问题主要突出了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而今年在报告中,则进一步明确要“全面落实各项区域发展规划”,这也成为今年报告中的一个亮点。具体来说,可以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中西部的发展将面临新机遇。首先是今年提出,要鼓励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这将为中西部投资规模扩大和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在东部地区由于地价、房价等生活成本上升、劳动力大量流失,且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中西部的吸引力会大大增强;其次,中西部是我国主要的资源能源和原材料产地,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在外资政策进行相应调整的情况下,生产要素会得到更大的利用;三是中西部产业发展起点相对较低,相应的产业转型难度也较小,新增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也更大。
二是中西部重点区域发展潜力更大。从区域发展规划的落实条件看,已经形成产业群,分工明确、协作共享的城市群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如西部的成渝经济区、中部地区的大武汉经济区和中原经济区,以及适应产业转型需要的资源型城市,将成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和热点地区。而从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的区域分布特点看,中部地区发展和转型相对更有潜力。
“新战略”促进“转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是促进经济增长实现三个转型,即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从注重数量转向质量优先、从投资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转向创新驱动型发展轨道的具体措施。
在突出创新问题上,今年报告中值得注意的,是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将知识产权因素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体现了我国在加快建立创新型经济上的决心。实质上,近年来我国在国际贸易争端中的很多问题,大部分都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现在我们提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不仅有助于国家更好地保护国内企业的利益,也有助于避免国内企业间在引进国外技术方面盲目和过度竞争。同时,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也能大大地推动国内企业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管理能力,并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和保障。
为了推进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今年报告中从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目标,体现在政府在推动创新问题上“政府和市场并重”的思路。在政府层面,今年的报告提出,要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和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在市场层面,报告则强调要继续推动建立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相信这两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将会大大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
侯为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