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方舟子“当创造条件让国人可以天天吃转基因食品”这条激烈武断的微博言论,成了当前网络焦点的同时,也引发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的诘问。一石激起千层浪,两人的观点交锋很快引起了众人的围观,将本就颇具争议的转基因食品问题再推至公众的视野。
俗话说:“百业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而近年来,诸如地沟油、问题奶、农药残留的蔬菜等,食品安全事件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已然让公众杯弓蛇影、神经敏感。放心食品已不易求,更何况从诞生就争议不断的转基因食品?
国人向来把吃这个事儿看做第一重要。诚想,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似乎所有吃的东西都可以与转基因扯上关系。笔者认为,转基因问题是关乎每个人生命健康的问题,被置之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也就不足为怪。倒是方舟子“让国人天天吃”这样的言语显得过于主观武断,而崔永元的反诘“你可以选择吃,我可以不选择吃。……你可以说我白痴,我也可以说你白吃。”略具幽默感。此二人,一个作为长期关注民生的主持人,一个作为以科普为己任的打假斗士,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有着坚定的观点立场。不同于以往的名人微博“互掐”,这次二人唇枪舌剑、互不相让的激辩,已然超出谁是谁非、谁胜谁负的“常态”关注,加之近两千万粉丝的参与,媒体报道的跟进,更让这次微博论战升级成为一场关于“科普”与“真相”的公益大讨论。
其实,这注定就是一场无果的“互掐”。因为,转基因的争议由来已久,“吃与不吃”转基因食品一直以来都是消费者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方、崔二人的微博战,只是长久以来压抑在消费者心头的疑问再次爆发的“导火索”而已。
笔者以为,转基因食品健康与否,应该先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相关机构是否应该拿出有力的权威证据,以除作为最终消费者的一头雾水、无从了解的茫然与无力。诚如崔永元所言,民众在这方面应该有更多的选择权。
不知不觉之间,人们突然发现身边的转基因食品层出不穷,而自己却因为不专业而被排除在转基因决策讨论之外。有心去了解,但有理有据的“反转派”与“挺转派”那些有理有据却又相互矛盾的专业结论,更让旁观者无所适从,不知信谁。支持者往往从缓解粮食危机、保护生态等方面大谈好处,反对者则以长期安全、生态灾难提出质疑。双方辩论中,互扣“不懂科学”、“利益代言人”等帽子,言辞激烈,皆以认为己方观点为不可置疑。
就连著名农业专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面对两方争论也说,两方面的争论都各有各的道理,难下论断。他说自己“没有亲自试验,无法下结论”,是持谨慎论点“中间派”。他认为将转基因用于主粮生产是“要慎重的”,尤其是在没有长期试验数据的情况下,但也不能一棒子打死。他曾说:“他们赞成转基因的,是用小白鼠做的实验,可是小白鼠和人能一样吗?他们有人类食用转基因的实验结果吗?”
显然,方舟子和崔永元只是两方论点的认同者,在其潜在风险没有得到确切论证的情况下,谁也难下结论。民以食为天,转基因食品问题关乎每一个人的健康与安全,不论有没有专业背景,都有选择与拒绝的权利。而非方舟子所说的“质疑”就是“阻碍中国农业技术发展”;拒绝转基因就是“外行”、“不专业”的科盲。作为有专业背景的方舟子,他对自己所信仰的科学笃信不疑,注重用专业知识说话的精神也很值得赞赏。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在转基因技术最发达的美国,转基因食品的争论始终没有消除,至今也没有直接将转基因技术用于人类主粮。
最后,崔永元虽然主动做了小结退出了讨论,并大度地提示方舟子“用理性的方式接着推广你的转基因”,但问号还悬在空中,该不该吃转基因仍然是个未解之题。转基因问题归根结底是个科学问题,但它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科学的问题要在科学领域解决,而吃或不吃的选择权却在消费者。
总之,在如今这个多元社会,争论不是坏事,真理只会越辩论越明,争论只会让转基因问题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让更多人主动地了解转基因知识。比起错综复杂的争论,完善法律法规,多让不同观点发声,营造一个能让消费者放心的消费环境似乎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