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去年7月4日,北京友谊医院内,一老人在咨询医改问题。“新京籍”老人拥有北京户口,却不享受北京医保,存在就医报销难。
随着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在大城市立业成家,他们的父母,也面临着如何“养老”的两难抉择。
留在家乡,是“空巢老人”;异地投靠子女,却面临就医报销难。
养老难,对于一部分老人来说,首先难在看病就医。
目前,我国现行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三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0多个医保统筹经办单位,2000多种医保目录和报销政策。
一个人,可以流动迁徙,医保关系却难以转移接续。医保信息不联网、政策不统一、异地就医报销面临难题。
今年7月、8月,国务院两次发文,提出加快推进医保费用跨省即时结算。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国务院医改办已对“医保异地就医结算”拿出时间表,2015年前全面推开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重点针对退休职工等人群研究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办法。
【困境】
不敢看病成“新京籍”老人常态
这是一个被惠民政策忽视的群体。
他们年过花甲,来京投靠唯一的子女,办证若干后,最终有了一个“北京户口”,却无法在京享受基本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待遇。
这个群体,被称为“新京籍老人”。由于没有北京医保,身为北京市民,他们只能自费看病。
2005年秋天,江西的老李随女儿入京落户。当上北京人,逛公园不花钱、坐公交也不花钱,出国玩一趟,办个护照都能就地解决。就是在基本医保问题上不能享受“市民待遇”。
因老李觉得自己在江西缴纳了医保,而且当时身体还算硬朗,就没有在意异地养老的看病就医费用报销问题。可近两年,老李出现了脑血栓等疾病,花费近万元,但因为李老先生的医保是在江西缴纳的,其医保无法在北京报销,只能自掏腰包。
更让“新京籍老人”为难的是,各地医保目录差异很大,但不少项目(尤其是门诊费用)是北京医保的报销范围,不符合老家医保报销条件,也得自费。
比如,2012年,北京市不少三甲医院的“挂号费”改称“医事服务费”,人次门诊收费按医生级别分别定为42元、60元和80元,较原挂号费翻了8至14倍,北京医保给予定额40元的报销,但“新京籍老人”只能连同药费全部自付。
如今,老李说起看病这点事,就直摇头。不敢看病,成了很多异地安置老人的常态。
政策
按照北京市的现行规定(京劳社就复[2004]287号文件),入京老人退休前,在外埠享受医保待遇,医保关系无法转移,也不能享受北京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2010年,北京市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将能够参加居民医保的退休后无医保老人,仅仅限定为知青或“老三线”回京人员。
这意味着,即使随子女落户北京的老人,退休前没有参加过医保,他们也无法参加北京的城镇居民医保。
“新京籍”老人就医困境全国存在
“新京籍老人”的就医困境,是很多异地安置老人医保转移难、就医难的缩影。
新京报记者查询了深圳、大连、广州、上海、杭州等多个大城市人社局的现行规定,随子女异地安置,或随子女入户的老人,原先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关系,均无法转移。
年近7旬的周伯和老伴,随大学毕业落户广州的独生女儿一起生活了六年。
他们也曾做过迁户入穗的努力,但中途发现拿到广州户口,退休前的养老、医保关系均无法转移。“人老了,最需要的看病报销政策无法享受,一纸户口,对我们有啥意义”。
几年前,周伯和老伴在家乡盐城办理了“异地就医”手续。然而,几年过去了,老两口几乎没有去那些医院看过病,有病都扛着。“一是定点医院离家较远,二是门诊费用不报销,即使是住院,回盐城报销,耽误的时间精力,来回的花费,可能更高。”
政策
按照上述城市人社部门的答复,随子女入户老人,如果无医保,可以在户籍变更当年,在新户籍所在社区,参加当地的城镇居民医保。
参加当地居民医保,也有重重条件。比如在深圳,老人首次参加医保时,必须缴足一定费用。时任深圳社保基金管理局局长袁建勇曾公开解释称,以深圳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000元为例,老人需一次性缴纳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