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中新网8月1日电 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日前撰文指出,中国民办医疗机构数量从2005年的3220家,增加到2011年的8440家,年均增速为17.4%。2011年民办医院诊疗人次2.06亿,占全国诊疗人次总数的9.1%。
最新一期的《求是》杂志发表张茅题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促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文章。文章称,卫生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体现着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承担着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的光荣使命。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卫生工作,努力维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文章指出,2003年,党中央总结抗击非典的重要启示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把卫生事业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积极推进。
新医改确立了到2020年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奋斗目标,确立了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张茅在文章内指出,这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观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文章还指出,实践证明,经济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消费结构的转变升级和广大居民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前进动力和不竭源泉,也为深化医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虽然区域间、城乡间经济发展差距难以在短期内大幅度缩小,但通过实施包括卫生在内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措施,能较快缩小区域和城乡之间社会事业的发展差距,有效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居民健康水平的大幅提高,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又缓解了群众看病就医的后顾之忧,增强了居民消费信心,从而为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文章要求,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统筹发挥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作用。新医改提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突出了政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主导作用,有效弥补了医疗卫生领域“市场失灵”的问题,切实维护了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了社会公平公正。
新医改三年来,公共财政前所未有地加大卫生投入,全国财政医疗卫生累计支出15166亿元。政府在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加强对贫困地区及薄弱领域和环节的支持力度等方面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保基本”的职责得到进一步加强。经过多年努力,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安全网得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序推进。
新医改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构建起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激励性的分配机制和规范性的药品采购机制,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运行效率;扩充医疗资源供给,弥补政府资源的不足,初步构建了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医疗服务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民办医疗机构数量从2005年的3220家,增加到2011年的8440家,年均增速为17.4%。2011年民办医院诊疗人次2.06亿,占全国诊疗人次总数的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