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三年各项任务如期全面完成 惠及全民

2012年06月26日08:5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医改 商业健康保险 基层医疗 实施方案 卫生体制改革 柳叶刀 空白 看病 2008年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今天,记者从国务院医改办公室获悉,由国务院医改办公室起草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总结报告》前不久已经完成并上报国务院。报告指出,自《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出台以来,新一轮医改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如期全面完成了三年医改各项任务,交出了一份惠及全民的中国答卷,朝着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基层药价降、看病报得多

重庆市渝中区朱勇的妻子患了慢性阑尾炎,去大医院开了400多元的药。朱勇拿着方子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现同样的药在社区只需59元,而且报销得更多。“大医院医生态度不好,药也贵,而社区态度好,价格便宜。我现在生病都是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他说。

经过三年医改,朱勇等在基层看病的群众享受到了药价下降、看病报销的实惠。报告称,这不仅有赖于全民基本医保的制度成就,也得益于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等政策的叠加效应。

经过三年改革,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为主体,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为兜底,商业健康保险及其他多种形式医疗保险为补充的中国特色医保制度体系初步形成,织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安全网。

截至2011年底,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比改革前增加了1.72亿,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超过预定目标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大幅提高,从2008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2012年提高到240元)。

报告介绍,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础。作为人口第一大国,我国基本医保能覆盖全民,被世界银行评价为走在了世界前面。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本次医改的一大制度创新,2011年7月底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在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提前实现改革目标,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撬动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改革, 2011年底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建立起了公益性的管理体制、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激励性的分配机制、规范性的药品采购机制、长效性的补偿机制等五大运行新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束了几十年“以药补医”的历史,开始转轨到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新机制,群众用药负担明显减轻。

基层投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

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尕让乡蓆芨滩卫生室村医牛凤英对改革深有体会,她说:“干了20多年,以为就这样了,没想到国家开始重视村医,不仅建起了漂亮的卫生室,去年年收入达到2万多元。”牛凤英的儿子、女儿全学医了,今年儿子就要来卫生室继承她的事业。

村里最漂亮的房子是卫生室,这在青海已经成为事实。青海全省改造建设了40个县级医院、94个乡卫生院、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1个村卫生室。青南地区285个村卫生室“空白”问题得到一次性解决。

3年来中央投资630多亿元,支持了3.3万所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各级政府也都进一步加大了资金投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条件改善最明显的时期。

有了基层平台,我国全面推开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改革。云南玉溪市红塔区北城镇78岁的农民施现珍,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5次免费体检,建立了健康档案。施现珍告诉记者:“政府花钱让老人免费体检,这样的好事一辈子都没有遇到过。”

报告指出,3年来,全国城乡普遍实施10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7大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2009年开始,国家首次为城乡每一位居民提供15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1年提高到25元。国家拿出这么多钱对城乡居民进行预防保健服务,千百年来第一次,有力地推动了卫生发展模式从重疾病治疗向全面健康管理转变,对保障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正在发挥出积极的效应。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孟庆跃认为,基层医改实现了卫生体系的两大根本性转变:筹资机制从以药补医转为多方筹资、功能从重医轻防转为以预防为主。

作为五项重点改革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序推进,17个国家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超过2000家公立医院,开展了改革试点,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积极推进,便民惠民措施全面推行,多元办医格局加快推进,积累了有益经验。

以“中国式解决办法”探索医改之路

报告称,医改是世界性难题,此轮医改充分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和国际好的做法,从实际出发,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医改道路。

这条道路有“中国速度”。有专家和国际社会评价,中国医改在几年时间内建立起全民医保体系,没有哪个国家能做到。报告称,这首先要归功于党和政府强大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也充分表明我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制度优越性。

2008年12月,国务院成立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20个部门参加。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各省(区、市)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及专门办事机构。一些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各级政府建立起了专门的医改工作队伍。

在此基础上,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政策协调性不断完善。2009—2011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新增投入12409亿元,比既定的8500亿元增加了3909亿元,实现了“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的要求。中央共出台医改文件14个,主要部门共出台重要配套文件50多个,加上地方文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医改政策体系,政策协调性不断增强、叠加效应不断显现。

这条道路有“中国式办法”。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路径,是办法的核心。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努力缩小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差距,让最贫穷、最困难的人群优先得到改革实惠。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2008年的40.4%下降到2010年的35.5%,预计2011年继续下降。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认为,中国医改五项重点工作的主题,将引领中国卫生体系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认为,中国医改的目标和总体战略是值得效仿的,中国在为全民提供平价且公平的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

报告认为,3年医改的成果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全民医保制度管理体制亟待理顺,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亟待破解等。但是,深化医改与起步阶段相比具备了更多有利条件。“十二五”期间,将坚定不移地推动医改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