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称65.9%护士认为职业地位低下 频遭病人骂

2012年05月11日17:28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病人 盛高 护士工作 职业地位 陈燕云 输液室 做护工 医生 普通病房 打针

护士们平时就在这个小房间午休 记者 盛高 摄

家长冲上来一耳光

记者走进宁波妇儿医院输液室,采访宁波最忙的护士

明天就是第1001个国际护士节。昨天,宁波市科协公布了宁波护士工作状况调查报告。在对300名护士的调查中,38.6%的护士不热爱护士专业,65.9%的护士认为护理职业地位低下,仅是一种谋生手段,两个数据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昨天,本报也报道了蓝孚家政公司的胡品女士的事。她曾是护理专业中专生,凭借良好的专业技能,几年内成为宁波市护理界中的翘楚,月收入过万。现在的她,宁愿做护工,不愿做护士。

究竟是什么遮蔽了护士们的职业梦想,让这个职业失去了她的魅力?昨天,记者走进宁波市妇儿医院输液室,采访了被业内称为全宁波最忙碌的护士们,听她们讲述对护士这个职业的感悟。

输液室的护士,忙起来顾不上喝水上厕所

昨天下午2点,天气燥热,记者的车子在妇儿医院空旷的停车场刚停下,耳边就传来婴儿的啼哭声。哭声正是从输液大厅传出来的,大厅里一半的座位坐满了人,护士们正在给孩子们打针输液。

病人虽不算多,但大厅里仍然十分嘈杂,哭声、电子报号声此起彼伏。护士长陈燕云说话时扯着嗓子,她说这是职业习惯。“到了夏天最忙的时候,座位和过道上全是人,行走都不方便,等待输液的队伍一直排到大厅外四五十米,那时的输液大厅喧闹得像是菜市场。”

陈燕云说,人多,她们就得低着头不停地给病人打针,从早上7点半开始,到中午12点。如果还有病人,就需要加班,一直忙到一点钟。中间顾不上喝水和吃饭。打到后来,她们也麻木了,除了快点、快点、再快点,再没有其他想法。

因为打针时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班后一放松,整个人顿时就瘫掉了,吃饭也没胃口。下午2点半继续上班,忙到六七点,回家后除了睡觉休息,其他啥都不想干。

陈燕云笑着说,她们科室里的护士,在家基本都不做家务,因为回去已经干不动了,晚上也常常失眠。

11点送来的午餐,等吃时早凉透了

因为今天病人不是很多,陈燕云抽空带我去参观了她们的休息室,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

房间一分为二,外面是更衣室,里面摆了两张上下铺,床铺宽0.9米。还有一张桌子和一排柜子。陈燕云说,中午时,她们会来这里休息,一个铺子睡两个人,一共睡8个人。

她又指了指床下的垫子说,如果床铺不够,就只能睡垫子上了。有时候,晚班护士下班太晚了,也会在这里将就着睡一晚。

护士们吃饭也在这个狭小的空间。盒饭中午11点左右送来,但她们经常要12点以后才能下班,吃饭时,饭都冷了。

一针没见血,家长冲上来打了一耳光

虽然输液室的护士很辛苦,但要成为其中一员,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有专业技术过硬的护士,才会被安排到这个岗位上。这里基本都是工作五六年的资深护士,来之前,都经过了严格的挑选和培训。

陈燕云自信地告诉记者,这里的护士打针一针见血的准确率超过90%,给小孩打头皮针技术称得上全宁波最好。生手根本不可能派到这里来。

陈燕云说,前两天就发生了一件事,护士一针没见血,孩子家长马上打过来一耳光,护士当场就愣住了。还有些病人,注射前不停要求护士,一定要一针见血,给护士很大的心理压力。在输液室,病人们对护士无所顾忌,开口骂人是经常的事,护士们也不去理会,默默承受。

陈燕云说,因为压力大,一些护士经常找她谈心,排遣心中的负面情绪。今天,医院还组织了一场心理咨询课,让护士们去听。

ICU病房里的故事

小刘是一家医院ICU病房的护士。昨天,她跟我讲了几个发生在病房里的故事。故事里,有她们的酸甜苦辣,也有她们对世态炎凉的观察。

为省保姆费,家属拒绝转科

走到9床,我听到两个家属在窃窃私语:“我们还是不要把爸转到普通病房去,ICU多好,这里面有护士和护工免费提供护理,我们到普通病房去,每个月要花好几千元的保姆费,反正医疗费用我们老爸都可以报销……”

我很诧异地看了看这两位中年妇女,看到我走近,她们就不作声了。其中一个赶紧找到医生,嗓门很大地嚷嚷:“医生,我老爸坚决不转普通病房,你们ICU病房好,我爸住这,我们放心。你要是强行给我们转普通病房,那万一出什么事情,就由你们医生负责……”

说完,她推开站在旁边的护士,骂骂咧咧地回到她老爸床边。

管床护士小李说,这位老伯伯是个离休干部,得的是肺部疾病,病情已经平稳,今天可以转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可就在联系家属沟通这事时,家属死活也不愿意转,还和医生争吵。

看到这一幕,我的心凉凉的。

家属把ICU当成全托所

3床的王大伯今年92岁,是位离休干部,住在病房已经一年多了。

他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脑梗塞后遗症等多种疾病。刚进病房时,病情很严重,经过抢救,生命体征总算平稳下来,人也清醒了。

但他全身疾病很多,每天只能靠药物治疗延续生命,吃喝拉撒也全都在床上。

这几天,他一直拉稀,每次翻身,恶臭熏鼻。护工协助护士们不厌其烦地帮他擦干净,每过半个小时翻身按摩一次。

这一年多来,很少见大伯的亲人来探望他。管床的小李说,大伯的子女都是成功商人,平常很忙,自从老人住进ICU后,几乎没怎么来探视过。他们把这里当成“全托所”,认为里面各种仪器设备齐全,老人家进来了就等于上了保险。没有重要签字或需要缴纳医药费,他们一般不会出现。

每到探视时间,老人家就探着头往病房门口不断张望,看着他失望的眼神,我们赶紧在旁边安慰,讲些笑话或放些优美的音乐给老人家听,想办法转移老人家的注意力。(通讯员马蝶翼 记者 周皓亮)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钱江晚报